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戲劇影響很大,除了洪深、田漢、夏衍等“左聯”成員的劇作,曹禺《雷雨》中的魯大海、《日出》中的勞動號子,是左翼戲劇的影響;熊佛西1932年到鄉間去進行戲劇大眾化的實驗,建立農村劇團,更是左翼戲劇的影響。盡管如此,話劇與在大眾中影響巨大的戲曲還是兩股道上跑的車,兩種藝術文體基本上是井水不犯河水地各自獨立發展。戲曲對話劇的影響,主要還不是戲曲在民間的勢力大,而是出口轉內銷。當梅蘭芳30年代訪問美國的演出轟動美國,派拉蒙公司將其《刺虎》搬上銀幕,在蘇聯的演出引起布萊希特與斯坦尼拉夫斯基等藝術大師的高度稱讚時,連左翼劇壇也頗受震動,話劇界的王泊生、吳瑞燕、俞姍等人也開始演京戲;田漢在《回春之曲》的話劇中加進大段大段的歌唱。不過,京戲仍然是以表演聞名於世,原創性的劇本卻很罕見。“九一八”事變後,愛國主題進入左翼陣營。30年代中期,在“國防戲劇”的旗幟下,熊佛西在夏衍的《賽金花》發表後不到一年,也推出了四幕劇《賽金花》。
洪深的戲劇創作風格在本時期變化較大,有從現代主義向寫實轉化的傾向。洪深背棄了英美派文人那種中庸與自由的傳統,加入了“左聯”與“劇聯”。從20世紀20年代在《趙閻王》中排斥洋教,到30年代在影院抵製美國辱華影片《不怕死》的上映,當麵駁斥汪精衛的悲觀亡國論,洪深是民族感情極為強烈的文人,而民族感情特別強烈的英美派作家容易與左翼合流,洪深在前,聞一多在後。也許是向“左聯”與“劇聯”獻禮,1930年到1932年,洪深創作了獨幕劇《五奎橋》、三幕劇《香稻米》與四幕劇《青龍潭》,成為他從現代主義向寫實戲劇轉化的標誌。
《五奎橋》受到左翼批評家的好評最多,因為這個劇表現了農民對於鄉紳的抗爭,並且結局也是光明的。五奎橋是某鄉的要道,由於這座橋的阻塞,使橋東百多畝地的莊稼不能澆水,堵住了橋東農民的生路;然而這座橋又是周鄉紳家的“風水橋”,是不能動搖的傳統威權的象征。劇作的焦點圍繞著周鄉紳的護橋與李全生等農民的拆橋。周鄉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