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現代文學史(下)

一、巴金的生平及其中長篇小說《霧》與《家》

字體:16+-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生於四川成都。巴金是其留法同學的姓與克魯泡特金的中文譯名後一字拚成的筆名。其曾祖父李璠曾任四川多個縣的縣官,父親李道河是清代廣元最後一任知縣,育有五子五女,這個大家庭就是“激流三部曲”的原型。1920年他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參與了《半月》《平民之聲》等進步刊物的編輯。1923年先去上海後去南京求學。從16歲讀到克魯泡特金的《告少年》與高德曼(巴金稱其為“精神上的母親”)的文章,17歲發起組織“均社”,巴金迷上了推崇平等博愛、個人之間自由互助並反對任何統治者的無政府主義(巴金著作中多作“安那其主義”,即Anarchism的音譯)。在上海他參與發起創辦無政府主義刊物《民眾》半月刊。1926年譯完俄羅斯著名的無政府主義者克魯泡特金的《麵包略取》。無政府主義對巴金的創作(尤其是早期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927年1月巴金抱著救人救世救自己的願望赴法留學。在法國近兩年間,與人合寫了《無政府主義與實際問題》一書,翻譯了克魯泡特金的《獄中與逃獄》《倫理學》以及他人研究克魯泡特金的著作,閱讀了《聖經》。他在自傳中說:“我在法國學會了寫小說。我忘記不了的老師是盧梭、雨果、左拉和羅曼·羅蘭。”他喜歡左拉的是“幾本非自然主義的作品,例如《巴黎》和《勞動》”;相比之下,雨果的《悲慘世界》與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在寫實中抒情的藝術風格更受巴金的重視;不過對巴金影響更大的是盧梭及其《懺悔錄》等作品。留法期間他也鍾情俄羅斯文學,讀到赫爾岑的《往事與隨想》,翻譯了托洛茨基的《托爾斯泰論》,後來他在自傳中說他的俄國老師是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和高爾基,但克魯泡特金與流亡美國的俄國作家高德曼對巴金的影響更大。在法國他還參與營救流亡美國的意大利無政府主義者凡宰地、薩珂,二人不久被美國當局處死,使巴金悲痛欲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