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散發著泥土氣息,也流溢著田園詩意。在《講話》與工農相結合而導致文人下鄉的語境中,從泥土氣息中湧現出趙樹理,從田園詩意中則湧現出孫犁。很久以來人們將孫犁的小說稱為“詩體小說”,我們認為這個稱謂含混難以說明問題,“詩體”對於古典詩歌意味著格律,對於現代詩歌意味著分行排列,孫犁小說僅僅是通過小說表現出一種詩意,因而稱為“詩意小說”比稱作“詩體小說”更恰切。現代中國的詩意小說並非孫犁的獨創,而是蘊含在魯迅個別小說中而在廢名、沈從文等人的小說中得以充分表現的一個傳統,孫犁與汪曾祺不過是從不同側麵發展了這一傳統而已。
與趙樹理排斥五四文學而認同傳統文學與民間文學不同,孫犁則吸取五四文學與外國文學的營養。他對魯迅的作品熟讀到令人吃驚的地步,可以隨口根據魯迅日記對文壇事件加以印證。他談到的《故鄉》《風波》《社戲》以及一生都放在案頭上的《朝花夕拾》,對他的詩意小說都發生了影響。當1944年孫犁到延安的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與工作時,他就將水鄉白洋澱的詩意在魯迅的感召下描繪出來。因此,盡管從審美總體上看,孫犁的小說與魯迅以狂人的視角凝視鄉間愚昧進而改造國民性的啟蒙主義文學傳統有著顯著的差異,而與走向鄉間的廢名、沈從文的小說傳統更相吻合,甚至在描寫水意象以表現詩意上都與沈從文不謀而合;但是孫犁的詩意小說的精神淵源又確實是源自魯迅小說,而非源自廢名與沈從文。這可能與孫犁是魯迅藝術文學院的革命文人身份有關,與孫犁在描寫技巧上吸取魯迅慣用的白描有關;而在廢名與沈從文的小說中,也確實沒有將其追尋的鄉間詩意與革命、戰爭聯係在一起。
孫犁(1913—2002),原名孫樹勳,河北安平人。1937年抗戰爆發後參加革命工作,發表《現實主義文學論》與《魯迅論》,出版《魯迅·魯迅的故事》。1944年赴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與工作,1945年發表《荷花澱》《蘆花**》等一係列短篇小說,一舉成名。1947年出版短篇小說與散文合集《荷花澱》,1949年出版短篇小說集《蘆花**》《囑咐》與中篇小說《村歌》。1949年後他長期主持《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培養了劉紹棠、叢維熙等一批作家,形成了足以與以趙樹理為源頭的山藥蛋派抗衡的荷花澱派。從1951年到1959年他相繼出版長篇小說《風雲初記》與中篇小說《鐵木前傳》。從反胡風到“文革”的曆次運動中他保持了文人的風骨,這可能與魯迅的深層影響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