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

第六節 郭沫若與創造社流派的其他詩人

字體:16+-

創造社是文學革命後繼文學研究會之後湧現出來的另一個大的文學社團,並且在最初是以打破文學研究會壟斷文壇的麵目出現的。1921年中旬成立於日本東京,骨幹成員有郭沫若、鬱達夫、成仿吾、田漢、張資平、鄭伯奇等。創造社連文學研究會的《宣言》與《章程》也沒有,但因其人少而比鬆散的文學研究會更加抱團。在藝術傾向上創造社同仁雖然不盡一致,但都尊天才,重神會,追求藝術的“全”與“美”,推崇自我表現與創造精神,具有一定的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並將五四文學的浪漫精神推向**。創造社在每一種文體上都有壓陣的大將,郭沫若的詩歌、鬱達夫與張資平的小說、田漢的戲劇、成仿吾的批評,使得文壇無人敢加以輕視。不過,創造社幹預時代的使命感使其為藝術的主張很打折扣;對科技的肯定及其隨新而變,也使他們與歐洲浪漫主義有所差異。創造社的刊物主要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創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後期創造社成為革命文學的倡導者與魯迅等五四作家的批判者,其時鬱達夫已離開創造社。創造社成員在中國扮演了一種唱響時代精神的角色:五四文學革命推崇個人就把個人精神推崇到極端;革命文學思潮一來他們馬上拋棄文學的個人精神,轉向集體的反抗與革命……

一、女神之光燭照詩壇:郭沫若的生平及新詩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開貞,字鼎堂,筆名沫若、麥克昂等,四川樂山人,祖籍福建。22歲時郭沫若赴日留學並在九州帝國醫科大學學醫。24歲與日本女子安娜同居,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郭沫若不辭而別回國為止。1921年8月5日郭沫若在上海泰東書局出版新詩集《女神》,一改早期新詩不死不活的狀態,給詩壇帶來了嶄新的詩風,使得白話新詩在藝術完美的舊體詩麵前不至於太過尷尬。“五四”退潮後,他出版詩集《星空》、愛情詩集《瓶》等。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星空》與《瓶》中不乏佳作,然而總體而言他後來的眾多詩集沒有一個超過《女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