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現代曆史文學的傳統與經驗

第八章 傳統主題的戲擬與正史意圖——論《雷峰塔》

字體:16+-

現代文學時期出現了一些戲擬曆史[1](傳說)的改編話劇,這類劇作沒有按照以往的敘事脈絡推演故事、設置人物,而是采用了反向思維重新評估曆史(傳說)事件、人物。如衛聚賢的《雷峰塔》[2]是1943年改編自白蛇許仙故事的話劇,劇作重新組建了傳統白蛇許仙故事的情節和構架,將帶有神異色彩的傳說處理為現實男女的婚戀事件,勾勒出一幅迥異於傳統的全新圖景。通過對《雷峰塔》改編的個案研究,探究劇作反神話敘事背後蘊含的正史意圖和現代價值,可以更好地理解當時劇壇中戲擬曆史的改編作品。

[1] 來自英文parody,即滑稽的模仿,又翻譯為戲仿,即戲謔性的仿擬。衛聚賢等劇作者對已經程式化的曆史故事進行戲謔化處理,但其目的不在於博人一笑,獲得滑稽的效果,而是別有深意。因此本文使用“戲擬曆史”一詞來描述當時的這類改編,以別於單純為滑稽而變更曆史故事的改編。

[2] 《雷峰塔》的作者,有論者認為是陳白塵,而衛聚賢不過署名而已。如卜仲康:《陳白塵生平紀略》中記:“代洪深為山西人衛聚賢作獨幕劇《雷峰塔》。”(卜仲康編:《陳白塵專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第25頁)陳白塵於1983年5月重慶劇協召開的座談會中說:“1944年,在寫劇本熱潮中,洪深應衛聚賢之請,由陳白塵用三天時間寫成《雷峰塔》,署衛聚賢之名。”(石曼:《重慶抗戰劇壇紀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第181頁)馬俊山指出:“《雷峰塔》署名衛聚賢作。衛係某銀行高級職員,愛好演劇,經朋友作伐,轉請陳白塵捉刀代筆。陳兩三天即草成該劇,送衛排演”。(馬俊山:《論國民黨話劇政策的兩歧性及其危害》,《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但“代筆”之論似可探討,衛聚賢在《雷峰塔》序言中詳細介紹了《雷峰塔》創作到修改的經過。他寫的《雷峰塔》曾給郭沫若、洪深看過,洪深認為衛聚賢的《雷峰塔》“趣味甚好,就是離戲太遠了,我替你改過。”後“洪深先生在江津戲劇學校授課,來渝編戲排演大忙特忙,將雷峰塔的修改一推再推,終於薦舉了一個朋友修改”。(衛聚賢:《雷峰塔》,重慶,說文社,1944,第13頁)另,王修明《錦香囊》的考據指導為衛聚賢,似也可說明其在當時劇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