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母神”一詞是英文“the Great mother”的直譯,或作“the Great Goddess”,是父係社會之前的最大神靈,也是史前社會意識形態的核心。“人類學家和宗教史家們確信,原母神是後代一切女神的終極原型,甚至可能是一切神的原始雛型。”[1]也就是說,大母神不僅是一切女神的終極原型,可能也是所有職能各異的眾神的起源。由於女性被認為在生育上處於絕對的地位,且是大地豐產、自然蓬勃生機的象征,因此大母神崇拜就是對偉大生殖力與自然自由的崇拜。如此看來,大母神正是“偉大”和“母親”兩個詞的概念的結合與感情的合一。
中國神話世界中,對大母神的崇拜是以女性生殖崇拜來表征的。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說明了女性繁茂的生殖能力在人類社會中的初始性地位,因此,崇拜母親、信仰女性神靈在神話的原初秩序中是最自然不過之事。其中對始母女媧的崇拜與信仰便是典型一例。
女媧,作為最早的大地母神,她摶土造人、修補蒼天、發明了笙簧、創設婚姻製度,在中國神話體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書亦在其他章節中多有提及。但女媧雖然神格眾多,但其母神的神格是最基礎的,也是最初始的,而其文化英雄的神格則是後來的衍生與發展。也就是說,我們研究與解讀女媧,首先也必須從她母親神的神格與形象入手,這才是最真實、最初期、最純淨的女媧。
關於女媧的形象,漢代石刻畫像和磚畫中是“人首蛇身”或“人首龍身”的形象,這是先秦到漢魏時期中華民族原始神係大碰撞、大融合而使得龍成為高貴象征以後的產物,女媧的真實原型與蛙崇拜有關。由於嬰兒的哭聲和蛙的叫聲相似,故原始先民認為蛙和嬰兒,乃至和全體氏族成員同為一體,而漢語稱小兒為“娃”,發音與“蛙”相同,根據中華語言音近義通的語用原則,蛙與娃、蛙與人也就自然地聯係在一起。因此,這一氏族便叫蛙氏族,蛙則是他們的圖騰神靈,而這一母係氏族的女族長便被尊稱為女媧。女媧既為蛙圖騰氏族的神靈,其神性必然和蛙相似。蛙類的自然繁衍過程,是將連成串的卵帶排泄在淺水塘中,絲絲縷縷,連綿不斷,然後借助水溫來孵化。所以,蛙氏族創造他們的始祖女媧化生人類的神話時,自然而然就想到蛙類排卵的樣子。當從蛙卵變為蝌蚪,從蝌蚪變成四肢的蛙,又從蛙化生出蝌蚪,生命可以通過循環或周期性變化戰勝死亡,那麽“蛙”便以永恒之神的身份被尊為圖騰;而女媧則是通過人類生命一代又一代的繁衍、更替、成長而成為化育生命的象征和創造人類的大母神。在這裏,她(女媧),或它(蛙),都是通過後代的延續完成個我生命的延續,從而實現作為“類”的永恒性存在,女性和蛙的生存性價值與自然性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同一性或者是趨同性。所以,一些彩陶蛙紋的下部特意描摹出圓圈以象征女性**。“人蛙一體紋的出現,表明在母係氏族社會的晚期,蛙不僅具有象征女性**的意義,而且發展出了象征女性的意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