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鑒賞理論對我們今天欣賞古代散文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欣賞一篇散文,可以從以下幾方麵進行。
第一,要識得文眼,領悟立意。
凡是構思精巧的散文,往往都有“文眼”,這是一篇文章的核心。鑒賞散文時,要盡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畫龍點睛作用的“文眼”,以便領會作者寫作的緣由與目的。“文眼”的設置因文而異,可以是一個字、一句話,也可以是一種觀點、一種情緒,乃至一景一物,都有可能是“文眼”所在。把握“文眼”,其實也就是要找文章的立意所在。
古代散文中,議論文的立意比較明白,作者大多都在文本中直抒己見,如賈誼《過秦論》卒章顯誌:“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蘇洵在《六國論》中開門見山提出文章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但是,狀物抒情類和敘事寫意類文章的立意有時候就不是那麽一目了然。蘇軾的《喜雨亭記》意在抒寫久旱得雨,國泰民安的喜悅之情;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主要表現不以個人得失為意,而以民之樂為樂、與民同樂之誌,但是這兩篇開篇都是描摹景色和抒情寫意,它們的文章立意是寄托在這種摹寫之中的。另一類記敘類散文通常是通過記人或者敘事來抒情言誌,而不是單純的記人或敘事。例如歸有光《項脊軒誌》,實寫軒中之景,而婉轉抒情,追念親人之愛,抒發自己安貧樂道之情懷。
不同文章的不同立意,需要通過仔細分析來把握。所謂“形散神不散”,散文表麵起來是散的,但是因為“文眼”和立意的存在,它的“神”並不散。要想把握立意,就要從文章結構和行文線索入手。結構是文章的骨架,線索是文章的脈絡。分析結構,抓住線索,才能透過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傳神的精髓,繼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立意。由文章結構和行文線索入手,不僅有助於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且也是對作者謀篇布局本領的一種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