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影視劇本創作教程(第4版)

第二節 正劇的美學把握

字體:16+-

這一問題可以從兩方麵理解——

第一,從接受美學角度。

正劇之“正”,就在於它通過“正麵”、“直接”的藝術傳達,使觀眾(讀者)獲得既定的內蘊感染。

這就與悲劇不同了。悲劇,是通過美好的或有價值事物的死亡、毀滅,令觀眾(讀者)先產生一種強烈的悲痛震撼,進而再感悟或激發出作者既定的人文內蘊。它是以一種“間接”的方式,向觀眾(讀者)作傳達。比如我國影片《祝福》,以主人公祥林嫂之死,使觀眾先感受到“悲”,然後才冷靜下來,“悟”出舊中國的政權、神權及夫權是殺害她的凶手;美國影片《末路狂花》,則通過兩個極具生命活力的姑娘隻因為要求正常、健康的人生體驗而被社會所毀滅的故事,讓人感歎之餘,“悟”出作者的本來意旨。

喜劇的審美傳達也如此:它特意使觀眾在觀賞過程中,不斷發出笑聲。讓其在笑聲之中(或之後),漸漸悟得作品的內蘊。比如果戈理的著名喜劇作品《欽差大臣》,從始至終使觀眾開懷大笑,劇中也沒有一個“正麵人物”,但是,觀眾卻能通過這種笑,感悟到作者的真正目的。

如果說,悲劇是以特意營構的“悲”、喜劇是以特意營構的“笑”來曲折地傳達劇作內蘊,正劇便不作這種“迂回”了。生活中往往悲喜交融,於是,正劇便隻將生活的“原狀”藝術地展示出來,使觀眾直觀地、直接地體會劇中的人事情景。

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這樣說:西方“古典悲劇”是令觀眾“仰視”——對其中英雄人物的英雄行為以及他們的悲壯犧牲,產生“恐懼”及對某種“崇高”的敬仰;喜劇則要觀眾“俯視”——對劇中人事采取一種居高臨下的旁觀者態度,因而得到一種與己隔離的對“他者”的笑嘲。而正劇引導觀眾(讀者)的便屬一種“平視”了——對於觀眾而言,他們所看到的隻是“人類應該是什麽樣子”[1]的樣子,一個比悲劇“更加直接、更能引起共鳴的興趣,以及更為適用的教訓”,一個比喜劇“更為深刻的印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