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銀皮書:2013中國電影國際傳播年度報告

三、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反思

字體:16+-

通過上述比較不難發現,中國電影國際傳播過程中尤其是衝擊奧斯卡這樣的國際大獎時,往往追求宏大敘事、悲情意識、中華文化的空洞呈現、眼花繚亂的技術奇觀等,結果適得其反、屢戰屢敗,《英雄》《金陵十三釵》《一代宗師》概莫能外。“好萊塢式”的法國影片《藝術家》在奧斯卡大獲全勝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奧斯卡的品味和旨趣。正如有論者指出的,“縱觀奧斯卡所有獲獎影片,包括最佳外語片,幾乎都遵循著一條不變的規律:表現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深刻的批判性、揭示人性心理的微妙和困境、適度表達感情、具有感染力,並發人深省”[6]。姑且將之稱為“奧斯卡定律”。法國影片《藝術家》通過奧斯卡走向了世界,無疑是遵循“奧斯卡定律”的結果。《藝術家》的成功提醒我們,中國電影之所以尚未真正邁入奧斯卡的殿堂,主要原因在於對“奧斯卡定律”的認識、把握和遵循有待深入。《藝術家》的成功或許不可複製,但借鑒其經驗進行必要的探索和創新,是進一步提高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能力的當務之急。

1.影片風格創新。

巴拉茲曾說:“每一件名副其實的藝術作品都有一種適合於表現它自己的內容和傾向的特殊風格。同時,我們不可忘記,曆史上各種重要風格的形式都是出於無意識的,而且也不是為了證明什麽理論;這些風格幾乎是不知不覺地從實踐中產生出來的,最初隻是時新的樣式,隻是到了後來,當它們已經不存在的時候,人們才有可能認清楚它們乃是綜合性的、劃時代的‘風格’。”[7]風格是一種客觀結果,而不應成為一種先驗的、束縛藝術創作的教條。電影作品也有自己特定的風格。這種風格有時表現為某一個藝術家的創作特征,有時表現為一些電影的共性。多年來,銷往海外的國產影片一直以動作片為主,參賽和獲獎的影片中動作片也占較高比例。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製約了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進程。《藝術家》形式上的創新使其大獲成功。國產影片也需要在藝術表現手法、敘事方式、主題風格、影片類型等方麵進行創新。例如徐克的《狄仁傑之神都龍王》雜糅了好萊塢多種類型影片元素,武打動作之外,離奇的案情為影片增添了懸疑色彩,主人公中毒變成怪物的情節使影片具有了奇幻特征,人與怪獸打鬥又營造了災難片的視覺效果。這對國產影片風格創新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