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500年前,公元1512年的今天,奧斯曼帝國占領“聖地”巴勒斯坦地區之後采取的第一個重要行動,就是宣布正式歡迎被驅逐的西班牙猶太人回歸故土。
在此前的1492年3月31日,最後征服安達盧西亞地區之後,“天主教女王”伊莎貝拉的西班牙王國正式頒布法令,開始全麵驅逐猶太人。西班牙猶太人,就是人們熟知的薩弗哈迪(Sephardi),數個世紀裏伊比利亞半島生息、培養了猶太哲學家、“第二摩西”邁蒙尼德,大詩人猶大·哈勒維等傑出人才。現在,他們必須告別西班牙,走上離散之路。他們大體上分為向北、向南兩條逃亡線路:向北歐洲,包括陸續遷入法國、意大利等中歐以及東歐、北歐地區,逐步與當地的猶太社群融合:自11世紀甚至更早,就在這裏生活著猶太人即阿什肯納吉猶太人。13世紀至16世紀,中歐、東歐猶太人以中古德語為骨幹,夾雜希伯來語、斯拉夫語及其他東歐語言乃至少許法語、西班牙語和英語,形成意第緒語(Yiddish)及意第緒文化,絕大部分是猶太文化。最早由往來俄羅斯、波蘭的節慶音樂演奏家,將意第緒語加入傳統猶太音樂中,在猶太婚禮、節慶活動中演唱,漸漸成為克列茲姆歌謠(Klezmer,希伯來語樂器、音樂或音樂家之意)。克列茲姆歌謠加入斯拉夫、烏克蘭、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希臘、土耳其、吉卜賽人歌謠和舞蹈之元素,文化多維,風格活潑。20世紀70年代,猶太裔美國人開始複興克列茲姆歌謠,並在1990年前後達到高峰。
另一條線路,從安達盧西亞向南進入摩洛哥、北非並繼續東遷。1497年,葡萄牙也實施驅逐猶太人政策。由於奧斯曼帝國對猶太人的寬容政策,越來越多猶太人也開始回到巴勒斯坦地區。以巴勒斯坦為中心,猶太人在東方像河流一樣緩慢匯聚。西班牙猶太人、歐洲猶太人、東方猶太人,猶太音樂呈現不同地域特點,具有一種世界特征。但真正值得我們驚訝的是千年不渝的猶太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