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在浪漫主義諸位大師中,李斯特是唯一無法確定祖國的人,連精神祖國都沒有,這與肖邦十分不同。李斯特的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匈牙利人,但是父母像他一生中的兩場夢境。李斯特是一個地道的世界主義者,最適合他的環境是巴黎,他的宗教歸宿是羅馬,晚年生活在魏瑪,在拜羅伊特音樂節上死去後,專橫的女兒為了節慶大放鞭炮而秘不發喪。最令人傷感的是,他竟被安葬在拜羅伊特的大眾公墓裏。但是縱然如此,他直到死都是一個超級明星。
尼采說:“李斯特的藝術,等於追逐女人的藝術。”這是什麽意思呢?尼采最為痛恨的就是不真誠,他與瓦格納決裂的原因,主要就是發現瓦格納是一個戲子。然而追逐女人必須學喬裝打扮,李斯特的天性中確實有偉大演員的本質。李斯特父女對瓦格納的影響,也許是致命的,而對此人們少有發現。
作為維也納音樂界反瓦格納陣營的旗手,評論家漢斯利克因為偏愛汙言穢語而名聲不佳。他認為,李斯特的音樂創作行動乃是“手捧達官顯貴燕尾服的尾巴尖”。盡管言詞刻薄,但漢斯利克提供了實實在在的論據:“李斯特的所有作品,都依賴我們對其他偉人的崇拜:但丁、歌德、拜倫……”
當然,這並不是什麽見不得人的事。從英國的布萊克、托雷到西班牙的薩爾瓦多·達利,許多偉大畫家以及更多的不怎麽偉大的畫家,都喜歡為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繪製插圖。就像同樣多的作曲家為他們譜曲一樣。這也並不妨礙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其中存在的高下之分。我們承認,李斯特的許多作品,特別是即興作品,太像旅遊明信片——但是我們並不拒絕收到甚至要收藏異國他鄉的精美明信片——說實話,交響詩《塔索》帶給我的快樂,超過大多數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