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歐梵教授的《音樂劄記》借用德國哲學家胡塞爾現象學原理把切利比達克的演繹方式歸納為“現象學”,以最原初的視角看問題,言之有理。李先生寫音樂隨筆有一個特點,他對某人格外推崇,就不厭其煩地在多篇文章裏提及,向樂迷鄭重推薦某版本的唱片。我看了後竊笑,吾道之不孤啊。
近日我多聽瓦格納,在汽車放了幾張瓦格納音碟,一發動汽車的馬達,歌劇《湯豪舍》即刻響起。這張《湯豪舍》是著名指揮家沃夫岡·薩瓦利什1962年在拜羅伊特歌劇節上指揮演奏的錄製,錄音有些年頭,前奏曲聽起來頗有氣勢,宛如一輪紅日緩緩升起。切利比達克在EMI隻錄音過一套《瓦格納、韋伯》,暗藍封套,錄音公司依然是EMI。《瓦格納管弦樂》曲目有《紐倫堡的名歌手前奏曲》(12分28秒)、《齊格弗裏德牧歌》(23分45秒)、《眾神的黃昏葬禮進行曲》(9分23秒)、《湯豪舍序曲》(16分57秒),從曲目的編排上看完全是一首交響曲形式:快—慢—極快—慢,切利比達克用交響形式塑造了瓦格納,而向另一位他仰慕的作曲家布魯克納致敬。《瓦格納、韋伯》選有《帕西法爾》第三幕《美好的星期五音樂》、《特裏斯坦和伊索爾德》前奏曲。
聽了切利比達克指揮的《湯豪舍》序曲後感歎,這哪裏是瓦格納,分明是切利比達克演繹出來的又一“現象學”瓦格納!切利比達克的慢節拍將《湯豪舍》裏頭關於愛與死的主題用緩慢的大號吹奏出來,如上升的海水漸漸淹沒了遊水的人,你不但沒有死的恐懼,反而有一種被湮沒的幸福感。當你耳邊尚留薩瓦利什的氣息,切利比達克一道指揮的影子將餘下的音符統統抵消,你啜飲切利比達克的《湯豪舍》而無其他。切利比達克在他認為能發揮他的才華的地方做文章,對低音部的控製尤為突出,有意削弱各種樂器的個性和棱角,他卸掉小提琴的高亮,阻止小號**,保持弱音,延綿低音,拖延**來臨,在慢速度裏辨認出了每個音符。切利比達克從來不指揮瓦格納歌劇,但在這套獨一無二的瓦格納弦樂章裏,切利比達克將他的才情奉獻完畢,讓全世界的瓦格納迷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