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起,我因工作需要,將教學和研究工作的重心逐漸地移向了藝術學科,盡管文藝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仍在繼續。當然過去二十多年間做美學及文藝美學時,也已有文學與藝術通貫的意向,但畢竟那時缺乏更充足的實踐機緣。正是在以藝術學為重心的這幾年裏,我有機會分別承擔了藝術類本科生“藝術概論”和碩士生“藝術理論”課程。從原來麵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文學概論”、“美學”和“文藝學專題”等課程而轉向藝術學科專業的藝術理論課程教學,對我來說是一場新挑戰,因為,音樂、舞蹈、美術、電影、電視藝術、戲劇、書法等“藝術”門類,雖然與“文學”門類同為“藝術”,其相通處自不待言,但之間畢竟有諸多不同,依賴屬於“藝術學”的新學養,從而需作必要的調整、變通直至實際教學中的實踐。正是在經曆了這幾年藝術學教學和研究中的初步摸索與積累後,麵對藝術學理論課程教學的急需,我感到應該著手編寫一部藝術學原理著作和教材了,雖自知在藝術學理論領域本來是該浸潤更長時間的。這一想法有幸得到一群年輕的誌同道合朋友的讚同和支持。這正是本書編撰的由來。
麵對這些年來同類書籍和教材層出不窮的局麵(這是好事),我希望我們的這本討論藝術學原理的書,不僅能吸納學界方家的成果,而且還能有出自自己獨特探索的創新意念及個人心得,以此新意加入到當前藝術學理論領域的眾家爭鳴中。也就是說,要寫就須有新意,否則不如不寫。我考慮的新意在於,麵向當前我國新的藝術活動和藝術學科發展實際,基於我這些年來的特定理論探索和教學積累,在此基礎上作出必要的新探索。所以,我在做總體構思和設計時,就把自己這些年來陸續標舉的新傳統範疇“感興”及“興辭”用上了,並且盡力突出當代立場、體製化思路和中西交融視點等特色。對我提出的這些新思路和創新目標,加盟本書的年輕同道們都盡力根據他們自己教研工作中的獨特積累、理解和探索去實現,有的章節甚至屬開拓之舉,這些都令我心懷感動和感激。大家根據我的總體構思和設計分別撰稿和修改,中間還提出一些具體意見和建議,最後由我審稿、統稿。我一旦發現問題,又返回去請他們修改,有的還不厭其煩地改兩遍、三遍。盡管如此,藝術學原理領域畢竟牽涉廣泛,涵蓋各藝術門類及跨學科知識,難關重重,稍不留神就會遭遇陷阱。我作為主編藝術學原理著作方麵的新手,自身學力和經驗都很有限,審稿和統稿過程難免留下缺憾。本書如有所得,應歸功於他們;而如有所失,無論總體思路及設計的不足,還是審稿和統稿不嚴,則都應由我承擔。郭必恒副教授提出了編寫本書的動議。在書稿的體例及版麵調整方麵,張新讚博士給予了協助。值此機會,我要鄭重地向他們致謝。本書具體分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