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藝術導論

第三節 藝術能“可持續發展”嗎?

字體:16+-

本書最後一章的最後一節,我們來探討一個棘手的藝術史哲學問題,這就是藝術是處於不斷地發展、進步之中呢,還是漸趨沒落甚至是終結?這個問題一方麵涉及藝術的“綿延之維”,即藝術自身的內在之流、內在之變,其中的每一步承前啟後,既是量的堆積也是質的飛躍;另一方麵,對該問題的回答同時又受不同時期文化、哲學思潮的影響,曆史主義與非曆史主義,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它們對此都會因出發點的不同而答案殊異。晚近甚至有折中主義的聲音道,曆史是有規律的,但沒有曆史規律——這更增添了當下回答藝術發展或終結問題的難度。下麵,我們從三個方麵來扼要梳理、澄清藝術史的這一難題。

一、從當代藝術的新趨向談起

如果說“變”是藝術史永恒的主題,那麽,當代藝術可謂是“基因”的突變與變異,它足以讓傳統藝術以至現代主義藝術“震驚”,更令身處“當代”的世人瞠目結舌。無論是西方的活人雕塑、行為表演、糞便藝術,還是中國的“政治波普”、“豔俗藝術”、“惡搞現實主義”,包括像近幾年在詩歌領域大行其道的“梨花體”、“羊羔體”、“廢話體”,如此等等,其不僅讓普通老百姓望洋興歎,同樣也使學院派的藝術專家們大呼“看不懂”。——藝術史到此似乎完全斷裂了,人們麵對它時也基本處於一種認識錯位或者“失語”的狀態。

總體來看,較之人們對傳統藝術的普遍認同,藝術在當代已經不再具有強大的精神凝聚力。一部分秉持傳統藝術觀念的人群依然保持著對藝術的尊敬,但是越來越多的藝術新形式對之造成了強烈的衝擊。在新與舊、傳統與現代、精神與欲望等的激烈碰撞中,在不斷的驚詫與質疑、否定與認可聲中,藝術史的畫卷正徐徐展開。在全球化的當下,我們不妨將這種新趨勢稱之為“後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後現代主義”是20世紀中葉以來蔓延於世界各地的文化思潮,其最為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懷疑精神與反文化姿態。它對一切傳統內容均持“反”、“否”的態度,認為傳統不過是一種文化想象與敘事虛構。認定一種“傳統”即意味著對豐富的異質聲音的遮蔽。在此語境下,後現代主義試圖瓦解一直為我們所倚重的哲學與美學的概念範疇,例如本質、真理、意義、美、崇高等。在後現代主義者看來,這些概念都是出於一定的文化策略建構起來的,它們並不具有天然的說服力。基於對傳統的否定,後現代主義對正在發展著的當代文化同樣持批判態度,認為當代文化的各種形式及其具體符號都是一種隱蔽的權力關係的表征,人們的需要、欲望和信念都與主體無關,都是“被選擇”和“被製造”出來的。後現代的字典中沒有“客觀”、“主體”,有的隻是林林總總的關係,每一個自我都是由關係另一端的“他者”來定義的,經典的關於主體“自我判斷、自我選擇、自我負責”的界定已然被“互文性”、“主體間性”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