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之前,一位樂界前輩教我生存/生財之道,那時我正大咽一整盆叉燒滑蛋飯。他/她一拍我的肩膀,問:“你想做中國的漢斯裏克嗎?”我那時嘴塞到滿得說不出話來,隻能狂點頭,一截拖著的叉燒就像剛被**過的跳水板那樣上下激**著。
“混音樂界就如同闖**江湖:自己師出名門,掌握一技之長,認準幹爹幹媽,廣交狐朋狗友,善用耳目爪牙,具體參見《笑傲江湖》中的令狐衝等”,隨後指著我道:“你要做漢斯裏克,就得找對馮·彪羅幫你撐腰。”
很明顯,我並沒有找對馮·彪羅,也沒有成為漢斯裏克。我甚至連勃拉姆斯和柯西瑪都沒找到。但我找到了一堆瓦格納:他們懶得理我,我卻很在意他們。
這正是出書令我焦慮不安之處,因我對自己存在價值一直抱有懷疑。總的來說,我是一個從大一開始就喜好琢磨觀點並遊手好閑的人。我自認最大的優點也是缺點,就是我還敢把那些可怕的觀點一並表達。
不過最恐怖的是,我喜愛的竟是古典樂。聽到一場昏昏欲睡的音樂會,我不僅會把牢騷悄悄發給音樂會主辦方和台上的音樂家,還會寫成一篇千字文發表在報紙上把他們開涮一番。因為我信仰文字的力量,我又喜愛音樂的天真,於是人們漸漸把我當作樂評人。我想,如果我從一開始喜愛的是美食、紅酒或者藝術品,那我現在極有可能正在加勒比的某處海灘上摟著美女,戴著墨鏡,吃著椰子,接受某位一夜成名的畫家的膜拜。
可惜事與願違。
2001年我的第一篇音樂類文章發表至今,估計已成文千篇數十萬字,在報紙,在論壇,在外刊,在航機雜誌,在地鐵報。因為文字和觀點,我幾乎把身邊所有音樂家和業內人士得罪殆盡。所以這本書,沒有來自音樂家熱情洋溢的題詞,沒有來自同行的“簡單說幾句”,沒有奪目的腰封,沒有封底的評論。於是我漸漸視自己為獨立樂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