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柴科夫斯基:俄羅斯音樂在他的筆下閃爍出美感
聆聽柴科夫斯基(P.Tchaikovsky,1840—1893)的音樂,總能在其中感覺到幾分憂鬱,這位俄羅斯偉大作曲家的內心非常的敏感,從小遠離雙親、14歲時母親去世,都為他的童年蒙上陰影。他22歲才開始學習音樂,此前一直學習法律並在司法部工作。懶散的生活狀態和多愁善感的性格,使柴科夫斯基嚐試在音樂中尋求一些解脫。最初,他對自己創作的作品並沒有太大的自信,作品演出後,他很在意觀眾們的反映,他害羞的性格讓他不懂得怎樣和人接觸,因此他的愛情之路也非常的坎坷。37歲時,他同自己的愛慕者結婚,但還沒有過蜜月期,他便無法忍受,瀕臨崩潰,甚至企圖投河自盡。柴科夫斯基向往的是柏拉圖式的純潔愛情,在他生活十分困難的時候,富孀梅克夫人出現了,給予他巨大的支持,不僅使他的物質生活得以維持,還在精神層麵給予他極大的幫助,並使柴科夫斯基的創作生涯走向輝煌。他倆的美好關係持續了十三年,這十三年中他們隻不經意地見過一麵。柴科夫斯基非常看重他們的這種感情,當十三年後梅克夫人停止對他的資助並與之斷絕聯係後,他感到特別的絕望和無助,並於三年後身亡,至死都對梅克夫人念念不忘。
柴科夫斯基創作的小提琴作品不多,但唯一的一部《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如他所有的音樂作品一樣為全世界人們所喜愛,這正是因為他音樂中所具有的兼容並包的特征,是一種個性與共性相融合的風格特點。他還善於運用動人的民間曲調,音符中常常洋溢著濃厚的俄羅斯民族氣息。這部小提琴協奏曲就是這種風格的典範之作。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1878年,起初,柴科夫斯基將作品交給匈牙利著名的小提琴大師利奧波特·奧爾,希望他能夠首演。但這位在俄國紅透半邊天的大師卻對這部作品的反應非常冷淡,並斷言這部作品在技巧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這一小提琴大師的悲觀評價似乎是一把大鎖將這部作品封存了起來,三年後才由柴科夫斯基的好友、小提琴家阿多夫·布洛茨在維也納首演。首演並未獲得成功,更讓柴科夫斯基感到鬱悶的,是評論家漢斯·力克攻擊性的語言:“我們看到的隻是醜陋的麵孔,聽到的隻是吼叫的聲音,就像嗅到雜醇酒,菲特烈在批評那些不嚴肅的繪畫時說:‘看上去,那些畫散發出臭氣。’柴科夫斯基的樂曲也使我們首次感覺到仿佛要散發出臭氣了。”對於這種結果,布洛茨並沒有放棄,他到各地演出這部作品,終於使這部作品的真諦被人們發現,後來成為“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柴科夫斯基最終將這部作品獻給布洛茨,感謝他為此做出的巨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