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獻縣曆史文化實驗讀本

第三課 我們獻縣有“名堂”

字體:16+-

聰明睿哲曰獻。有通知之聰。

知質有聖曰獻。有所通而無蔽。

獻縣因西漢河間獻王劉德而得名,劉德諡號“獻”。為紀念劉德,明代時,我們的家鄉更名為獻縣。

圖3-1 《讀史方輿紀要》有關樂成的記載

獻縣,是因為漢代河間獻王劉德而得名。劉德去世後,朝廷封給他的諡號為“獻”,後人遂稱劉德為獻王,後來,為了紀念獻王劉德,在明代洪武九年(1376),我們的家鄉就被更名為“獻縣”。

中國古代,諸侯、大臣等死後,朝廷會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給予一個稱號,這叫作諡法,算是蓋棺定論。劉德的諡號“獻”代表“聰明睿智”,這是很高的評價。

獻王劉德是漢景帝的兒子,漢武帝的二哥,公元前155年被封為河間國國王,定都樂成(遺址位於河城街鎮魏村南麵)。劉德雖然出生於帝王之家,但他生活儉樸,為人謙和,尤其是喜歡讀書,研究學問,經常和有才華的人探討自然和社會的種種道理。

那時候,古代典籍大部分因秦始皇焚書和其後的秦末戰亂而被毀,少數散佚在民間由私人收藏,但沒有人敢拿出來。

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以後,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推行“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到文帝、景帝時,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繁榮景象。但是,地方割據、中央政權被削弱的矛盾日益突出,急待用一種新的治國理念和文化來引領帝國前行。於是一場“搜書、救書、獻書”的文化複興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鏈接閱讀

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劉德)立二十六年薨。中尉常麗以聞,曰:“王身端行治,溫仁恭儉,篤敬愛下,明知深察,惠於鰥寡。”大行令奏:“諡法曰‘聰明睿知曰獻’。”——《漢書·景十三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