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理論新編(第4版)

三、文學寫作與人類的原型經驗

字體:16+-

文學寫作是發生在作家個體心靈世界的事件,但是文學作品總是屬於整個人類。那些具有永久藝術魅力的優秀文學作品之所以能為全人類所欣賞和理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揭示了人類千萬年來共同的精神事件及其過程,溝通了人與人之間的最深層的精神聯係。如果用原型理論的術語來說,這些文學作品表現了人類的原型經驗。

弗洛伊德曾在《創作家與白日夢》的結尾提出過這個問題,但是他並沒有進一步展開論述。將這一理論萌芽發展為原型心理學派的是弗洛伊德的弟子、瑞士精神分析學家榮格(文學原型理論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加拿大學者諾思萊普·弗萊)。榮格認為人格結構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個人無意識主要是指個人曾經意識到的,但由於遺忘或壓抑而從意識中消失的內容。它由各種情結構成,如童年創傷情結、母愛缺失情結、貧困情結等。這些情結與個人的經曆和經驗密切相關,不具有普遍性。集體無意識則是個人從未意識到其存在的、完全得自於遺傳的心理層次,它是集體的、普遍的、非個人的。所謂原型,就是集體無意識的結構形式。在榮格看來,人類的祖先曾經經曆過許多反複出現的精神事件,這些精神事件所凝結成的心理體驗,對我們這些人來說並未消失,它們以原始意象即原型的形式,世世代代相繼流傳,並以大腦解剖學上的遺傳結構保留在後人的頭腦中。榮格說:“每一個原始意象中都有著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都有著在我們祖先的曆史中重複了無數次的歡樂和悲哀的一點殘餘,並且總的說來始終遵循同樣的路線。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開鑿過的河床,生命之流在這條河床中突然奔湧成一條大江,而不是像先前那樣在寬闊然而清淺的溪流中漫淌。”[1]作為集體無意識結構形式的原型就是祖先反複體驗過的精神模式在我們心靈上的積澱物,是“種族記憶”。“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他吸引、壓倒並且與此同時提升了他正在尋找表現的觀念,使這些觀念超出了偶然的暫時的意義,進入永恒的王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