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理論新編(第4版)

二、創作家與白日夢(弗洛伊德)

字體:16+-

我們這些外行一直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就像那位對阿裏奧斯托提出了相同問題的主教[1]一樣——想知道那種怪人的(即創作家的)素材是從哪裏來的,他又是怎樣利用這些材料來使我們產生了如此深刻的印象,而且激發起我們的情感。——也許我們還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竟能夠產生這種情感呢!假如我們以此詰問作家,作家自己不會向我們作解釋,或者不會給我們滿意的解釋;正是這一事實更引起了我們的興趣。而且即使我們很清楚地了解他選擇素材的決定因素,明了這種創造虛構形象的藝術的性質是什麽,也還是不能幫助我們成為創作家,我們明白了這一點,興趣也不會絲毫減弱。

如果我們至少能在我們自己或與我們相同的人們身上發現一種多少有些類似創作的活動,那該有多好!檢視這種活動,就能使我們有希望對作家的作品開始作出解說。對於這種可能性,我們是抱一些希望的。說得徹底些,創作家們自己喜歡否定他們這種人和普通人之間的差距;他們一再要我們相信:每一個人在內心都是一個詩人,直到最後一個人死去,最後一個詩人才死去。

難道我們不應當追溯到童年時代去尋找想象活動的最初蹤跡麽?孩子最喜愛、最熱心的事情是他的玩耍或遊戲。難道我們不能說,在遊戲時每一個孩子的舉止都像個創作家?因為在遊戲時他創造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世界,或者說,他用一種新的方法重新安排他那個世界的事物,來使自己得到滿足。如果認為他對待他那個世界的態度並不認真,那就錯了;相反地,他做遊戲時非常認真,他在遊戲上麵傾注了極大的熱情。與遊戲相反的,並不是“認真的事情”,而是“真實的事情”。盡管孩子聚精會神地將他的全部熱情付給他的遊戲世界,但他很清楚地將它和現實區別開來;他喜歡將他的假想的事物和情景與現實生活中可觸摸到、可看到的東西聯係起來。這種聯係就是孩子的“遊戲”和“幻想”之間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