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又被許多人看成是西方現代派的鼻祖。他的重要作品有《被欺淩與被侮辱的》(1861)、《死屋手記》(1861)、《罪與罰》(1866)、《卡拉馬佐夫兄弟》(1880)等。
《罪與罰》中的法科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生活極端困苦,同時他看到周圍底層民眾生活的慘狀,認為拯救人間苦難的超人可以突破世俗法律、道德的約束,為社會重新立法。他試圖扮演這樣的超人角色,於是殺死了貪婪刻薄的典當婆。但殺人後,他陷入無法擺脫的精神痛苦中。他深愛純潔善良的索尼婭,從她身上看到人類苦難的象征。在索尼婭的鼓勵下,他向警方自首,被判處流放苦役。在流放地,拉斯科爾尼科夫在精神上接近了上帝,燃起新生的希望。
《罪與罰》在揭露俄國黑暗現實,表現下層人民的絕對貧困,展露俄國階級矛盾方麵是深刻的、卓越的。在探索個人與社會出路時,作品強調宗教的作用,把苦難神聖化,把良心發現、皈依上帝當作拯救良方。俄國著名思想家美學家巴赫金則認為該小說中的各種思想是處於“對話”的、“爭論”的狀態,沒有絕對的真理和結論,由此形成了一種新的小說文體——“對話體”小說。此外,由於陀思妥耶夫斯基集中關注下層人在現實生活中倍受擠壓的壓抑的生命狀態、集中關注罪人、病人、白癡等類型人物的心靈變態、精神痛苦和多重人格的無理性狀態,所以,他的小說為後來的現代主義開了先河。
本書所選第一部第七章,寫拉斯柯爾尼科夫在種種動機的推動下,殺死了貪婪無恥的高利貸者阿廖娜,隨後又誤殺阿廖娜的妹妹麗莎維塔。陀思妥耶夫斯基將人物放在極端情境中,觀察人物的心理變化,挖掘人物潛意識的分裂和扭曲,並製造懸念、激化情節、渲染恐怖氣氛。其駕馭複雜場麵、描摹變態心理的能力令人驚歎。第五部第四章,記錄了拉斯柯爾尼科夫與索尼婭的第二次談話。拉斯柯爾尼科夫試圖證明自己殺人是應該的,但索尼婭表示人不能篡奪上帝的審判權,勸他到大街上親吻被他玷汙的大地,向全世界認罪。尾聲第二章中,拉斯柯爾尼科夫看似走出“人神”邏輯而接近了上帝,實則並沒有完全解決自己的內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