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外國文學作品選·西方卷(上)(第2版)

黃昏的諧調[13]

字體:16+-

是時候了,花兒在枝幹上發顫,

每朵都在吐香,像個香爐一樣;

音響和清香在暮藹之中**漾;

憂鬱的圓舞曲和倦人的暈眩!

每朵都在吐香,像個香爐一樣;

小提琴像一顆傷痛的心嗚咽;

憂鬱的圓舞曲和倦人的暈眩!

天空又愁又美,像大祭台一樣。[14]

小提琴像一顆傷痛的心嗚咽,

一顆柔心,憎恨太虛黑暗茫茫!

天空又愁又美,像大祭台一樣,

太陽沉入自己的凝血。

一顆柔心,憎恨太虛黑暗茫茫,

搜集光輝的往日的一切懷戀!

太陽沉入自己的凝血……

你在我心中像一尊“聖體發光”[15]!

【選自[法]波德萊爾:《惡之花》,錢春綺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1] 本詩為讓娜·杜瓦爾而作。詩中混有對毛裏求斯島和多羅泰(參看《給一個馬拉巴爾姑娘》)的回憶。散文詩《巴黎的憂鬱》第十七篇《頭發中的半球》亦有類似的描寫。

[2] 本詩直接發表於初版《惡之花》,約作於1845年左右,亦說作於1855年左右。“感應”的概念表達了波德萊爾的美學思想,是象征主義的重要理論基礎。波氏常重複論述這一主題,參看《浪漫派藝術:瓦格納和湯豪塞》《一八五五年博覽會》。在《一八四六年的沙龍》中波氏曾引用E.T.A.霍夫曼《克萊斯列裏阿那》中的一節:“我發現色、聲、香之間有某種類似性的和某種秘密的結合……”有些評論家從第一節中找到跟愛倫·坡的幾行詩有共鳴之處,如坡的《Al Aaraaf》中有這兩行:“All nature speaks,and e’en ideal things/Flap shadowy sounds from visionary wings.”

[3] 將自然比作神殿,是法國文學中常見的比喻。

[4] 嗅覺與觸覺通感。

[5] 嗅覺與聽覺通感。

[6] 嗅覺與視覺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