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外國文學史(下冊)

一、生平與創作

字體:16+-

喬伊斯出生於都柏林的一個天主教家庭。6歲起在耶穌會創辦的學校讀書,受到嚴格的宗教和古典文化教育;15歲時獲全愛爾蘭最佳作文獎。16歲時入皇家大學都柏林學院專攻哲學和語言,因崇拜易卜生而學丹麥文和挪威文。期間,他在英國文學雜誌《半月評論》上發表的“易卜生的新戲劇”一文獲得了易卜生的讚許,這使他以文學為業的誌念深受鼓舞。青少年時代,他接受以葉芝為領袖的愛爾蘭文藝複興運動和易卜生自由思想的影響,對宗教信仰開始產生懷疑。

1904年6月,喬伊斯結識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女孩諾拉。是時,他已有一些短篇小說在當地報刊發表,並開始寫自傳體長篇《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他認為,一個作家隻有遠離他從小生長的環境才能寫出好的作品。於是,1904年10月他攜諾拉登上輪船,開始了終生的“自願流亡”。他輾轉法國、瑞士、意大利等地,一邊以教英語艱難謀生,一邊致力於文學創作。

1907年,抒情詩集《室內樂》出版。1914年,經詩人龐德舉薦,《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在《唯我主義者》雜誌上開始連載;同年,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曆盡波折也終得在倫敦出版。

《都柏林人》中的15個短篇分別再現了喬伊斯童年時代的經曆與少年時代的感觸,其間穿插著很多對愛爾蘭社會生活極為細致精彩的描繪,並從道德、精神、宗教、社會和政治等各個領域觀照了“都柏林人”那種麻木疲軟、無所作為的生存況貌。全書貫穿始末的一條內在線索便是——最好的人“已被逐出人生的盛宴”,愛爾蘭的黃金時代過去了。作品帶有譏諷和冷嘲,骨子裏又滿透著一份深刻的沉痛。最後一篇《死者》膾炙人口,堪稱世界短篇傑作,主人公大學教師加布裏埃爾和妻子參加一年一度的聖誕晚宴,一首民歌引起妻子對一位“死者”的懷念,因為那是早年情人經常唱給她的一首歌。加布裏埃爾在嫉妒的心情中,望著窗外的漫天大雪,感悟著生與死、聚與離的人生悲歡,全篇情調淒婉動人。《都柏林人》在創作手法上屬於現實主義,有完整情節與精到的細節描寫,語言樸實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