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外國文學史(上冊)

一、生平與創作

字體:16+-

易卜生於1828年3月20日出生在挪威東南海濱小城斯基恩鎮一個富有的木材商家庭。8歲時父親經營的木材生意破產,家道中落所帶來的生活境遇的變化對少年易卜生性格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1844年他因家庭生活貧困而輟學,來到格利姆斯達鎮一家藥房當學徒。期間他大量閱讀莎士比亞、歌德、拜倫等作品,開始進行詩歌創作,寫有長詩《醒醒吧,斯堪的納維亞人》《致馬紮爾人》等,並開始進行戲劇創作,寫有劇本《凱蒂琳》(1850)。

1850年,易卜生到首都報考大學失敗後,就留在那裏從事報刊編輯工作,同時進行文學創作。1852年的易卜生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詩人、劇作家兼評論家了。1851年至1864年,易卜生先後擔任卑爾根民族劇院編劇和首都劇院的藝術指導,為建立挪威民族戲劇艱苦勞作,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1864年,麵對奧普聯軍入侵丹麥危及挪威安全,易卜生不滿統治者的中立政策。與此同時,國內的一些政客借評論他的《戀愛的喜劇》為名,對其進行惡意攻擊和中傷。這一切使得易卜生離開祖國僑居異鄉27年之久。期間,他密切關注歐洲的社會變革進程,關心挪威國內的局勢發展,寫有10多部反映當代重大社會問題的“社會問題劇”。1891年,63歲的易卜生載譽回國,定居首都。晚年,作家患有嚴重的心髒病,心情憂鬱、生活孤寂。1906年5月23日,易卜生去世,挪威為他舉行了國葬。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除了早期的詩歌,易卜生共寫有劇本26部。他的創作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50—1868)為浪漫主義戲劇時期。主要以北歐民間傳說、敘事謠曲和挪威中世紀曆史故事為題材,抒發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該時期的主要劇作有《凱蒂琳》(1850)、《覬覦王位的人》(1863)、《布朗德》(1866)、《培爾·金特》(1867)等。貫穿於易卜生創作始終的所謂“個人的精神反叛”主題,在《布朗德》與《培爾·金特》中得到了最初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