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外國電影史:插圖版

第七節 長鏡頭理論的奠基者奧森·威爾斯

字體:16+-

奧森·威爾斯

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 1915—1985)是美國著名導演、演員。他在好萊塢電影中表現了獨樹一幟的風格,在敘事觀念上啟發了世界電影。

一、生平與創作

威爾斯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一個富裕的汽車商家庭,從小具備多種藝術天賦(鋼琴、繪畫、魔術),精通文學,尤其是莎士比亞的作品。這些為他以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藝術基礎。

威爾斯20歲創建水星劇院(The Mercury Theatre),擔任戲劇導演。23歲主演廣播劇《世界大戰》,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名人。同年進入電影界,與雷電華公司簽約。26歲因導演《公民凱恩》,一舉成名。

威爾斯一生執導了40餘部影片,寫了42個劇本,參演了100多部電影(包括配音)。1970年威爾斯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1973年獲意大利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 1975年獲美國電影學院(AFI)終身成就獎, 1984年獲得美國導演協會的最高榮譽格裏菲斯獎。他的主要作品有《公民凱恩》(Citizen Kane,又名《大國民》, 1941,)、《偉大的安伯遜家族》(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 1942)、《簡·愛》(Jane Eyre, 1944)、《陌生人》(The Stranger, 1946)、《第三人》(The Third Man,又名《黑獄亡魂》, 1949)、《奧賽羅》(Othello, 1952)、《曆劫佳人》(Touch of Evil, 1958)、《審判》(The Trial, 1963)和《夜半鍾聲》(Chimes at Midnight, 1966)。

二、個性化的電影風格

威爾斯的電影風格在好萊塢類型片中與眾不同,他以個性化的獨特品位對電影語言進行大膽的革新,諸如運用景深、長鏡頭、疊印等手法,敘事模式、畫麵調度都不同於此前的影片,給好萊塢電影帶來了新氣象。他的革新非常艱辛,以至於他要不斷靠做演員賺取片酬以便導演自己的影片。盡管如此,他的特立獨行仍受到阻礙,有的影片不能按照他的意願進行剪輯,比如《曆劫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