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外國電影史:插圖版

第一節 紀錄電影之父

字體:16+-

20世紀20年代在先鋒派電影流行的同時,歐美興起了紀錄電影流派。他們回到盧米埃爾拍攝電影的原點,主張拍攝真實記錄生活的紀錄片。不要虛構情節,不用演員扮演,不能改換地點環境,不要變更生活進程,保持生活的原貌。

20世紀20年代興起的紀錄電影,湧現了一批代表導演,其中有四大導演都被譽為紀錄電影奠基人。他們是美國的羅伯特·弗拉哈迪、英國的約翰·格裏爾遜、蘇聯的吉加·維爾托夫和荷蘭的尤裏斯·伊文思。

一、紀錄電影的興起

電影通常分為四種基本類型,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紀錄電影是四種類型之一。紀錄片與故事片相對,它的基本特點是沒有虛構的故事情節,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直接反映生活。

1.紀錄片的特點

“紀錄片”(documentary)一詞由英國紀錄電影學派的創始人約翰·格裏爾遜首先在英語世界提倡使用,最早出現在格裏爾遜評論弗拉哈迪的第二部影片《摩阿納》的文章中,刊登在1926年2月8日紐約《太陽報》上。格裏爾遜在《紀錄片的首要原則》裏,把所有根據自然素材製作的影片都歸入紀錄片的範疇。他說:“是否使用自然素材,被當作區別紀錄片與故事片的關鍵標準。凡是實地拍攝的影片都被稱為紀錄片:無論是新聞片還是雜誌片,無論是旨在漫談還是旨在結構情節的影片,無論是教育片還是正經八百的科學片。”[1]格裏爾遜所說的“自然素材”,指真實的生活素材,直到今天,紀錄片仍然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

2.紀錄片類型

西方紀錄片理論界通常把紀錄片區分為兩種類型:人類學紀錄片和社會活動紀錄片。紀錄片史把弗拉哈迪的紀錄片看成是人類學的紀錄片,格裏爾遜的紀錄片是社會性紀錄片。美國學者埃裏克·巴爾諾在他編寫的《世界紀錄片史》中敘述:“弗拉哈迪的紀錄片是以較長的篇幅把身居遠方卻相親相愛的人群特寫下來的肖像片,而格裏爾遜的紀錄片則是超越個人去反映社會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