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森斯坦
謝爾蓋·愛森斯坦( Sergei Eisenstein, 1898—1948)是蘇聯著名電影導演和電影藝術理論家,世界電影的先驅。主要貢獻是創建了蒙太奇理論。
一、生平與創作
愛森斯坦出身建築師家庭,曾就讀於彼得格勒工程學院, 1918年參加紅軍,擔任繪製宣傳畫的工作。1920年複員,在莫斯科無產階級文化協會劇院從事導演及舞台美術工作。1924年拍攝長片《罷工》,因運用雜耍蒙太奇理論,創造出強烈的視覺效果,一舉成名。以後在莫斯科蘇聯國立電影學院導演係任教。50歲因心髒病逝世。
1.意識形態批判
愛森斯坦在電影製作中,因蘇聯“左”的意識形態多次受到不公正對待。1927年拍攝的《十月》,因片中涉及的十月革命總指揮托洛茨基被蘇共開除出黨而遭禁映。1928年《總路線》完成後被譴責為“崇拜技術,反現實主義”,他再次修改,片名改為《舊與新》。1935年《白靜草原》被下令銷毀,他被指責為拍攝了一部有害的“形式主義”影片,並為此停職反省。1938年完成的《亞曆山大·涅夫斯基》講述曆史上俄國與德國戰爭,因當時蘇德交好,不合時宜而被當局禁映。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軍入侵蘇聯,此片才被解禁。1946年《伊凡雷帝》第二集受到蘇共中央發文批評,被認為是“反曆史主義”。
1929年,愛森斯坦應邀到柏林參加《舊與新》首映式。政府同意他與基賽在國外考察有聲電影。在歐美期間,愛森斯坦進行了係統講學,後來他將這些講演整理成書,陸續在國外出版。愛森斯坦的電影理論著述一部部在國外出版,而他的許多影片卻沒能完成。他生前完成了7部電影,將電影藝術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通過蒙太奇等手法,愛森斯坦賦予電影全新的表現力和複雜性,代表作是《戰艦波將金號》。
2.蒙太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