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88年1月20日至25日,日本東京、名古屋、大阪、鹿兒島。
要了解一個國家城市的文化水平,其中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出席當地的古典音樂會,做一個異鄉聽眾。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日本不僅是亞洲經濟強國,亦是音樂強國。當年日本的音樂會消費也極高,一般來自國外的音樂會,票價可高達六七百元港幣,個別更超過千元(當年香港管弦樂團在香港的音樂會門票最高僅為90港元)。日本在西洋音樂上的吸收,亦是亞洲國家中最徹底的,音樂水平之高,亦是亞洲首屈一指,因而有人稱之為“亞洲音樂王國”。
香港管弦樂團這次日本巡演,一行109人,樂手85人,除首、尾兩天,中間四晚先後在東京、名古屋及大阪三個日本最大城市及九州的鹿兒島演出四場。兩班新幹線,一班內陸飛機,連續四晚在四個陌生的音樂廳,對一群陌生的聽眾演奏。如此旋風式巡演,對指揮、團員,甚至隨團的行政人員來說,都是莫大的考驗和挑戰。
每晚加奏三曲 有日本缺香港
此行大部分樂手的興奮程度雖不及1986年的北京之行,但每晚的演出,每個人均能全力以赴,特別是下半場的表現,可能是因為對場館已較熟悉,不僅音樂總監施明漢的指揮越指越勁,各樂手亦被帶動而越奏越投入。樂團的四晚演出都深受日本聽眾歡迎,每場演出後掌聲曆久不息,音樂總監施明漢進場、鞠躬不下十次,原先準備的三首“Encore”曲目:《阿萊城姑娘》選曲、《彩雲追月》《撥奏波爾卡》都全加奏了,聽眾仍不願離座,施明漢隻得使出第二招,再翻奏《彩雲追月》,樂音已逝,便使出第三招,隨即挽著首席高治亞的手齊齊退場,聽眾才在一輪熱烈掌聲中離座。這次“扶桑”行的四場音樂會,施明漢都要使出加奏三招,音樂會才得以結束,亦可說是一項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