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7年8月10日,澳洲悉尼。
200多年前的莫紮特,不僅是位音樂神童,可能還是位先知。他於1782年在維也納首演的三幕喜歌劇《後宮誘逃》(The Abduction from the Seraglio),在澳洲著名劇作家兼導演米塞爾·高(Michael Gow)的執導下,搬到今日世界的舞台上,卻發揮了很現實的政治效應。
能有機會得睹莫紮特成為“先知”亦可說是機緣巧合,話說2007年8月隨同澳門青年交響樂團訪問澳洲,在悉尼期間,隻能抽空8月10日一個晚上到悉尼歌劇院“觀光”,當晚在此已成為悉尼地標的文化中心內,五個演出場館都有節目,動身前已安排購了票的是在歌劇院演出的莫紮特歌劇《後宮誘逃》。這是由澳大利亞歌劇院(Opera Australia)與西澳洲歌劇院(West Australian Opera)攜手製作,於2000年6月21日首次在悉尼歌劇院推出的,這一輪的重演始於2007年7月13日,共演八場,當晚觀賞的是最後一場,縱目所觀,空出座位不多,接近爆滿。
廣場變成機場
《後宮誘逃》是莫紮特最早寫成的完整歌劇,將舞台背景設在當年被視為東方象征的土耳其,可說是一部將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的歌劇。故事劇情敘述西方建築師貝蒙特(Belmonte)闖進土耳其富商帕夏·塞利姆(Pasha Selim)後宮,營救被擄走的愛侶康詩坦絲(Konstanze)的經過。故事中還有同樣被擄的貝蒙特的仆人佩德裏諾(Pedrillo),康詩坦絲的女仆布朗德(Blonde)這對愛侶,再加上聯結著全劇的中心人物,澤林管家奧斯明(Osmin),主要角色便隻有這六位,另加澤林的隨從、衛兵、奴仆、後宮佳麗等合唱閑角十多人,可以說是一個規模不大的製作,是加入對白的德國歌唱劇(Singspiel)形式。這次演出唱的是原來的德文,對白則用英語。六位主要角色,除了澤林是隻說不唱的演員,其餘五位都是澳洲和英國的歌唱家,唱功技巧過關,對莫紮特歌劇的戲劇性色彩風格也掌握得當,唯喬納森·達林頓(Jonathan Darlington)指揮的澳大利亞歌劇院及芭蕾舞團劇院管弦樂團的音色聽來不夠明亮,少了點莫紮特音樂,特別是他的喜歌劇那種輕盈通透感。由麥克爾·布萊克(Michael Black)擔任指揮訓練的澳大利亞歌劇院合唱團水平則相當不錯,盡管在這部歌劇中合唱的分量隻是一般,但音準整齊度和整體配合都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