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談音說樂:當代中國音樂麵麵觀

字體:16+-

過去十年,我經常到訪中國,報道這裏的音樂與文化發展的最新動態。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麽還沒寫出一本書來?我承認,這個念頭的確在腦海裏出現過——有一次更是在我的腦海裏飄浮了足足一個小時——然後就被卡住了。就算隻限製在音樂這個範疇——這一個比較狹窄的三棱鏡,正是我先入為主,用來觀看(或者,應該用“聆聽”這個詞語)中國的工具——這個國家實在過於遼闊,難以解釋。你隻要說一句“中國音樂”,引起的問題就已經夠複雜了:你指的是在中國的西方音樂,還是在西方的中國音樂?交響樂還是流行音樂?美聲唱法還是京劇?我們還未算上在邊緣上正蓬勃發展的現代創新音樂門類。

關於撰寫書籍,問題的關鍵在於時機。大約在20年前,中國開始迅速發展,就算每天出版的點滴報道都沒法追得上。這個快速蛻變的社會沒有時間停下來,又何來足夠的空間建立觀點與角度?

我可以毫無歉意地說,我的角度,是身為美國人的角度。這個觀點源自美國移民文化。在那裏,文化整體的定義,隨著每一部分的本質變化,繼而重複與無窮地改變下去。因此,我從事新聞工作的大前提,是堅信沒有人可以報道一整個故事。還有,要找出主題的本質,必要采用不同的角度去探視。

令我驚訝的是,以上描述美國文化的特質,在中國竟也一樣適用。每當西方人要求我“解釋中國”,我會先反問一句,他們所指的,是哪方麵的中國:幹部的,還是工人的?上海地產富商的,還是內陸農民的?京劇演員的,還是苗族歌師的?要寫一本關於中國音樂的書籍,令我想起莫紮特筆下的唐璜。這位歌劇主角整天想來想去(當然與我的境況不一樣),如何專一地愛一個情人,但又不辜負其他國色天香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