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何茲全教授去世後,北京師範大學於2011年2月21日舉辦“何茲全教授追思會”,校黨委副書記王炳林主持,資深教授劉家和,曆史學院分黨委書記耿向東、院長楊共樂、部分教師,何茲全先生弟子、生前好友等30餘人出席了追思會。
劉家和(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
我同何先生交往達58年之多,何先生對我一直非常關懷。當時他剛從美國回來,把帶回的新書借給我看,並且關心我的研究選題,為我提供資料,對我的成長十分照顧。在中外古史比較研究方麵,何先生是我的引路人。
何先生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1950年毅然歸國,此後即使遭受不公正待遇,最委屈的時候也沒有動搖,從未置疑自己的這一選擇。
何先生對教育事業盡心盡力,九十多歲高齡時還在教學,曾說“要教到我不能教的一天為止”,這種寶貴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張弓(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所研究員):
我是1961年從北師大曆史係畢業的,是何先生的學生,50年以來,一直在北京,所以與何先生時時接觸,不管我工作有什麽變化,始終與何先生保持聯係。今天長話短說,我想講講兩度聽先生講課和兩次跟先生談話的事。
第一次聽老師講課是1958年年初,也就是我大學一年級下半學期,當時“大躍進”剛開始,師大那個時候所謂的“教育革命”已經開始,開始批判老師、批判所謂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而且在史學界,當時有五朵所謂的金花,裏邊有一個曆史分期問題,當時主張魏晉封建說承受很大的學術壓力。第一次課何先生不去談這些問題,隻是講述豪族的發展、大土地製的發展以及自由民的依附化。第二次講課是20年以後了,1978年年底,當時我是研究生。這次講課講了兩個半天,就講他那兩篇著名的文章,給我的影響很大,我就把寺院經濟的研究定為自己的一個課題。何先生影響了我做這個課題,我搞了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