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士不可以不弘毅——追憶何茲全先生

代序

字體:16+-

何魯麗

在祝賀何茲全教授百歲華誕暨八卷本

《中國中古社會與政治》首發儀式上的致辭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老師們、同學們:

今天,我們聚在這裏,祝賀何老百歲華誕暨八卷本《中國中古社會和政治》首發儀式,我代表家屬,感謝北京師範大學、商務印書館等單位和蒞臨此會的領導、專家學者和朋友。何老是我的堂叔,他一生多數歲月是在書齋中度過,又教了大半輩子書,以魏晉封建說而知名。今天他已是我國史學泰鬥式的人物,是享譽海內外的史學大師了。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了用唯物史觀指導曆史研究的學術思潮。何老1931年考入北京大學史學係。從師中有傅斯年、陶希聖等先輩,何老回憶說:“北伐戰爭之後,青年學生最關心的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反思和前途問題,最受歡迎的研究曆史的方法是辯證法和唯物史觀。”何老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始研究魏晉時期的中國社會經濟史的。何老尚在大學三年級時,就寫出了頗有學術見地的《中古時代佛教寺院》,引起學界的重視。大四學生時期就寫了《魏晉莊園製的雛形》發表在陶希聖教授主編的《食貨》雜誌創刊號上。在以後的歲月,何老總是抓時間讀書,條件允許時也寫文章,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八十年代,他又發表了《漢魏之際社會經濟的變化》長文,對他首創的魏晉封建說做了補充,使之更趨完善。何老認為對於學曆史的人來說,對曆史是否有更進一步、深一步的認識,就是能否在其研究中有所突破。他努力向這方麵做學問。

何老自己評價說,他的著作、文章雖然對曆史提出了一些新解,但內容不豐富。實際上,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教學和科研中,何老以豐富翔實的史料為基礎,著成《中國古代社會》一書,真實地再現中國古代社會,並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史觀,從社會經濟生活、政治形態、文化現象等多個層麵上,全麵探討、評述了中國社會自商周至魏晉時期的整體曆史麵貌及來龍去脈,集中闡述了他對中國古代曆史發展道路的理解和看法。《中國古代社會》一書是他的代表作,也被學術界譽為漢魏之際封建說的“扛鼎之作”。八十五歲時,何老在他的自傳中寫道:“漢魏之際,社會經濟有變化,這大約是研究這段曆史的人都能看到的,因為這是曆史事實。但認識這變化是由古代到封建的社會形態的變化而又給它以係統的理論說明,並以可靠的曆史文獻證成其說的,大約我是第一人。”這是實事求是的。我不是學曆史的,以上僅是我對八叔這一生研究曆史的一個認識,各位專家教授對何老的學術思想、著作文章更有發言權。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