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實用大學語文

我用殘損的手掌

字體:16+-

戴望舒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隻是血和泥;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障,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這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

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麽細,那麽軟……現在隻有蓬蒿;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

隻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麵,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麵,寄與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隻有那裏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隻有那裏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那裏,永恒的中國!

1942年7月3日

(據浙江文藝出版社版《戴望舒詩全編》)

作者檔案

戴望舒(1905~1950),生於浙江杭州,中學畢業,就開始從事創作,1923年,入上海大學文學係,1925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班,1926年同施蟄存、杜衡創辦《瓔珞》旬刊,在創刊號上發表處女詩作《凝淚出門》,1929年4月,其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出版。其中《雨巷》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他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1932年,戴望舒赴法國,開始了他為期三年的遊學生活。他先來到裏昂中法大學就讀,1934年前往巴黎,1935年春回國。1936年,戴望舒和卞之琳、孫大雨、梁宗岱、馮至創辦了《新詩》月刊,體現了格律詩派和象征詩派的合流,並實際上成為提倡“純詩”的中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