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實用大學語文

青玉案·元夕[1]

字體:16+-

(南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2],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3]。鳳簫聲動[4],玉壺光轉[5],一夜魚龍舞[6]。蛾兒雪柳黃金縷[7],笑語盈盈暗香去[8]。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9],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10]。

(據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稼軒詞編年箋注》卷一)

作者檔案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山東曆城(今濟南)人。辛棄疾出生前,山東已經被金兵占領。他從小就受到抗金複地、收複中原的愛國思想教育。22歲時他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為實現收複中原的壯誌率餘部歸附南宋,曾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方官,在任期間重視生產,訓練軍隊,為伐金積極準備,表現出其政治和軍事才能。辛棄疾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規劃強兵複國之策,又上奏《九議》,進一步闡發收複大計,但始終不被以投降派為主的南宋統治集團重用,一生鬱鬱不得誌。淳熙八年辛棄疾(1181)被劾落職,退居江西上饒、鉛山等地二十餘年,終以報國無路,憂憤而卒,著有《稼軒長短句》(一本稱《稼軒詞》)。

辛棄疾文武兼擅,一生堅持抗金、反對投降,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收複中原、統一祖國的信念從來沒有動搖過。他把愛國熱情和滿腔悲憤都傾注進他的詞裏,成為宋代最傑出的愛國詞人。他的作品題材廣闊,內容豐富,以抗金救國、收複中原的愛國思想為中心主題,或抒發統一中原的雄心壯誌,或表現壯誌難酬、英雄失路的悲慨,或抨擊南宋王朝的投降妥協政策等,都洋溢著抗金禦敵的愛國**和戰鬥精神。此外,辛棄疾還有一部分作品描寫了農村生活和田園風光,反映了自己的村居生活。吳衡照《蓮子居詞話》說:“辛稼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辛詞風格多樣,既有豪放悲壯之作,也有細膩嫵媚之篇,但以慷慨悲壯,豪放沉雄的風格為主。《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於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突起,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他和蘇軾同屬豪放一派,但辛詞在蘇詞基礎上對詞境等方麵有所拓展,文學史上並稱“蘇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