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實用大學語文

八聲甘州[1]

字體:16+-

(北宋)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2],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3],苒苒物華休[4]。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5],歸思難收。歎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6]!想佳人、妝樓顒望[7],誤幾回、天際識歸舟[8]。爭知我、倚闌幹處[9],正恁凝愁[10]。

(據中華書局版《樂章集校注》)

作者檔案

柳永(987?~1053?),原名三變,字耆卿,因排行第七,世稱柳七,福建崇安人。柳永早年熱心功名事業,但仕途坎坷,曾以詞作謁宰相晏殊,因內容、風格俚俗,不為晏殊所喜,失意無聊,乃混跡於市井,出入青樓酒肆,冶遊**。樂工等每得新腔,必求柳永填詞,其詞始行於世。景祐元年(1034)柳永中進士,曆任餘杭令、鹽場大使,終於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

柳永畢生從事詞的創作,是北宋第一個專業詞人。柳永也是對宋詞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詞人。他的詞標誌著北宋詞發展的一個轉折,在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創製了以篇幅較長、句子錯綜不齊為特色的長調慢詞,為擴大詞的內容提供了相應的表現形式,為宋詞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內容上,柳詞多寫都市生活及自己的羈旅行役之苦,擴大了詞的題材。藝術上,柳詞以鋪敘見長,善於用通俗的語言傳情狀物,風格婉約,在當時流傳廣泛,連西夏人都說:“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有詞集《樂章集》。

含英咀華

這是柳永寫羈旅行役之苦的名作。詞人傾吐了萍蹤漂泊的苦況,表現了因事業無成而產生的內心苦悶,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封建時代中下層知識分子典型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

全詞以“登高臨遠”為線索,通篇貫穿一個“望”字。上片以層層鋪敘的手法,描繪登高所見之景,並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詞作先總寫清秋江天之寂寥,繼以霜風、關河、殘照和“是處紅衰翠減”之景作氣氛渲染,終以“江水無語”烘托詞人的孤獨和傷感。下片寫登高臨遠所生的思歸之情。起句“不忍登高臨遠”與上片首句“對瀟瀟暮雨”相呼應,承上啟下,一連五句直抒鄉愁,用正麵直陳手法,寫出遊子思歸而不得的愁悶。“想”字領起兩句,轉換角度,馳騁想象,由己之思彼轉寫彼之思己,設想出“佳人妝樓顒望”的相思苦況,從側麵突現出遊子思鄉懷人的心情,比正麵陳述更深一層。“誤幾回、天際識歸舟”一語,從溫庭筠《望江南》詞化出,但情感更見曲折蘊藉。結尾三句由“佳人顒望”進一步設想,仿佛她近在眼前,故向她訴說欲歸不能的“凝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