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2],金陵王氣黯然收[3]。
千尋鐵鎖沉江底[4],一片降幡出石頭[5]。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6]。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7]。
(據中華書局版《劉禹錫集》卷二十四)
作者檔案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籍貫洛陽,郡望彭城,故也有人說他為洛陽人,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後官監察禦史,為王叔文器重,是“永貞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失敗後,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十年後被召回京,但不久又因作《遊玄都觀詠看花君子詩》得罪執政,又被貶為播州刺史,不久改貶為連州刺史。此後又曆任夔州、和州刺史,曆二十餘年,直到56歲時才調回長安,任主客郎中、集賢殿學士、太子賓客等,官終檢校禮部尚書。
劉禹錫的詩歌含蓄疏朗,清峻流暢,語言簡潔,意象開闊,被白居易稱為“詩豪”、“國手”,在中唐“韓柳”與“元白”兩大詩派之外獨樹一幟,自成一格。他最為人所稱道的是詠史詩和懷古詩,詩風雄渾老成,代表作如《西塞山懷古》《烏衣巷》《石頭城》《蜀先主廟》等。他深入民間,學習民歌創作,所作《竹枝詞》《楊柳枝詞》《浪淘沙詞》等,靜謐平和,清新自然,有《劉夢得文集》傳世。
含英咀華
這是劉禹錫的一首懷古詩。作品描述西晉消滅東吳的曆史場景,生動地表達了“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劉禹錫《金陵懷古》)的深刻見識,寄寓天險不足為憑、國家不容分裂的主旨,顯示出深沉的憂患意識。作者結合當時形勢借古諷今:一是警告藩鎮割據勢力切勿依據山川形勢劃地為王;一是提醒朝廷應該居安思危,切勿驕奢**侈,重蹈六朝覆亡的故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