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評音論樂:中國樂壇備忘錄

2002

字體:16+-

一劇兩味

《大紅燈籠高高掛》

絲綢般柔滑

浮在《銀河》上的多條絲線

跨越國界的音樂

……

一劇兩味

2002年度的香港藝術節攀上了藝術高峰,其代表作品是《文姬:胡笳十八拍》,一部90分鍾的室內歌劇。這個製作演了三場,成功而清晰地把藝術節的跨文化特質作了一個總結。

《文姬:胡笳十八拍》的作曲家是林品晶(在澳門出生但在香港受訓的作曲家,現居美國),編劇是徐瑛(湖南出生,現在北京的中國歌劇舞劇院工作)。歌劇把蔡文姬這位漢代詩人的真實故事擺上舞台。這位東漢著名文學家蔡邕的女兒被胡騎擄劫,與南匈奴首領左賢王相處12年。她生了兩個孩子後,漢廷使者以金璧贖文姬歸漢。於是,女主角麵臨抉擇:留在左賢王與孩子身邊,還是回到家鄉。

這個故事在不同的年代,代表著不同的政治觀與倫理觀。我們留意故事情節如何被搬上舞台,通過觀眾對文姬的態度,也可以看到中國家國觀念的不同層麵。在和平盛世,一個傳統的中國女人,無論她在外已經做了多少事,盡了多少力,也一定會選擇回國回家的。

在這個室內歌劇裏,林品晶不但可與劇中“身處西方”的中國角色取得認同,更可挖掘故事中東西方音樂衝擊的可能性。歌劇裏隻有三個角色,但她從中塑造了細微而很個人化的音樂語言。演員們也是充分地表達了這種精神的:旅美中國女高音李秀英飾演文姬,美國男低音埃坦·赫舍恩費爾德(Ethan Herschenfeld)飾演左賢王,京劇演員周龍代表了整個漢族,是歌劇的敘事者,也分別演出使者、將軍、文姬父親這幾個角色。

舞台上沒有什麽布景和道具。導演林德·艾科特(Rinde Eckert)善用簡單的黑盒形式,製造很充裕的空間效果。與本年度早期在紐約亞洲協會(Asia Society)首演用的小舞台比較,香港大會堂劇院給這個像小鳥的歌劇提供了很好的機遇,讓它展翅高飛(歌劇是亞洲協會與香港藝術節的聯合委約作品)。在香港,伴奏樂隊有自己的比較寬敞的樂池(在亞洲協會的演出,樂師們隻可以躲在台邊)。樂隊的配器也恰好把西方與中國樂器拚在一起:雙簧管、黑管、大提琴、二胡、琵琶、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