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陌上花來:回歸與遠行

雅納切克在倫敦

字體:16+-

英國著名樂評人諾曼·萊布雷希特曾在一篇題為《作為音樂之都的倫敦》的專欄文章中犯了一個十分狡猾的錯誤,他這樣寫道:

倫敦缺乏曆史,缺乏作品。這些成見不容置疑,但其前提卻歪曲了倫敦在西方音樂演進曆史中占據獨特地位的事實。沒有“三B”又怎樣?巴赫最聰明的兒子約翰·克裏斯蒂安·巴赫在這裏居住了20年。倫敦委托貝多芬創作了《第九交響曲》。許多音樂天才在倫敦度過了音樂成型期,比如莫紮特、威爾第、肖邦、柏遼茲、李斯特、瓦格納、柴科夫斯基、馬勒、巴托克、勳伯格、格什溫、雅納切克、拉威爾……他們都曾選擇了倫敦。

顯然在此,雅納切克名字的出現意味著“英倫文化包容性”這一概念更具有說服力。這位捷克作曲家生前的確到訪過倫敦。不過,雅納切克的倫敦之行遠沒有作曲家本人期待中的精彩。不到十天後,雅納切克幾經波折地回到布拉格。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倫敦之行”,很容易為人所忽視,更容易被“斷章取義”者所利用。1926年,處於創作高峰的雅納切克在給愛人卡米拉的信中憤憤不平地咒罵故鄉對自己作品的不公平待遇。他漸漸在自己故土以外的歐洲建立起名望聲譽,不過倫敦對於雅納切克而言簡直是另一個星球!當時的英國對這位捷克作曲家的作品可以說一無所知。20世紀20年代,當《耶努發》已是各大歐洲劇院上演的流行劇目時,人們恐怕根本無法想象《耶努發》的英國首演將比整個歐洲推後整整30年。對於倫敦之行,萊布雷希特恰好說反了:並非雅納切克選擇了倫敦,而是倫敦選擇了雅納切克,甚至可以說選得很不是時候。

羅莎·紐邁奇的倫敦音樂圈

1926年4月14日,雅納切克照常提筆給愛人卡米拉寫信,信中提到自己左耳的手術以及即將到來的倫敦之行。雅納切克花了大量時間準備倫敦之行的一切活動,耳朵聽覺的喪失以及遠行的種種不可預知都令他感到焦慮、不快。作曲家在信中提到了負責這次倫敦之行的羅莎·紐邁奇女士。這是一個今天很少被人提起的名字,不過在20世紀早期的英國,紐邁奇卻是古典音樂界一位至關重要的人物。她善於寫音樂評論,並為倫敦各大古典演出撰寫節目單介紹。早在青年時代,羅莎便開始了對俄羅斯音樂的研究。她曾多次到訪俄羅斯,並為聖彼得堡的皇家公共圖書館工作,很快便成為第一個公開評論俄羅斯音樂的英國樂評人。從1915年起,羅莎將關注點轉向了斯拉夫音樂。那個時代的樂評人承擔著遠大於今天的音樂使命,羅莎不僅用文字將自己關注的俄羅斯、捷克斯洛伐克、芬蘭新音樂帶進英國,更努力將它們帶進倫敦各大音樂廳。在羅莎眾多關係親密的作曲家朋友中,最常被人提到的兩位是捷克的雅納切克和芬蘭的西貝柳斯。1920年,羅莎第一次到訪布拉格,很快便迷戀上了萊奧什·雅納切克的音樂並與之成為好友。回到英國後,羅莎完全成為作曲家的英國代言人,開始通過文字向人們介紹雅納切克的作品,並著手安排他的作品在倫敦演出。對於今日雅納切克在英國的廣泛認可,羅莎早期的宣傳功不可沒。雅納切克在最後一部管弦樂作品《小交響曲》的樂譜上注明“呈獻給英國研究斯拉夫音樂的權威紐曼奇”便也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