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的歐洲美術沿著17世紀開辟的道路繼續前行,傑出畫家的藝術趣味在新的世紀依然流行,但意大利藝術有些黯然,法國藝術開始顯赫。作家德·佩勒斯在《畫家生活簡述》一書中對魯本斯的盛讚與對威尼斯畫派的推揚為法國藝術開辟了道路,他所推崇的藝術格調直接造就了華多、夏爾丹和弗拉戈納等一批羅可可畫家,意大利有提埃波羅、古阿第等,而英格蘭經過了幾個世紀的藝術沉寂之後,向歐洲藝壇奉獻了荷加斯、雷諾茲和庚斯博羅。
華美的羅可可風在18世紀中期遭到了來自道德和理智的譴責,藝術的美化讓位於真實的生活,西班牙現實主義畫家戈雅以其天資重新創造出帶有濃厚道德與政治意識的藝術,與17世紀的委拉斯貴支一起成為西班牙藝術的驕傲。德國、佛蘭德斯、荷蘭的藝術在18世紀乏善可陳。
18世紀與藝術相關聯的思想運動源自於上一世紀的理論爭鳴而異常活躍。鮑姆加頓首次提出了美學的概念,使其成為哲學的一個分支,並從此成為一門新科學的名稱。他認為藝術的判斷不應在情感中,而是應在有創造性的精神活動中去尋求。康德所倡導的以觀念為基本,以原始藝術為名義的反理想美的潮流影響了整個19世紀的歐洲,於是出現了占絕對主導地位的浪漫主義,而新古典主義則相形見絀。
18世紀不僅出現了哲學的分支——美學,而且還出現了藝術批評和藝術史。藝術批評產生於藝術展覽會的批評報道,以狄德羅為主要代表;溫克爾曼則創造了“藝術史”這一類型,他認為希臘作品基本和主要的特點表現在其姿態和表情上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他把希臘藝術之美歸結於希臘藝術家特殊的心靈狀態。人們剛從笛卡兒的理性主義中解放出來,而蒙格斯與溫克爾曼又給藝術加上了新的嚴格的理性主義。1766年,萊辛以“拉奧孔”為題推動了藝術批評的發展,他清楚地把繪畫和詩歌區分開來,並提出了“造型藝術”這一後來通用的概念,認為美在於人體的適當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