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比較側重專才教育,從高中的文理科的劃分,到選擇專業,填報誌願,再到大學的學科細分化,壓在學生頭上的是繁重的、細密化的專業課的設置,這是科技進步和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結果,而高等教育專業化的教學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導致了人的片麵發展。在社會的劇變過程中,高等教育麵臨著自我調整和不斷創新的曆史重任。
從提倡素質教育到通識教育,高等教育嚐試著改革舊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這也體現了社會育人觀的變化。通識教育和專才教育比較起來,具有開放式的特點,還可以促進教育國際化。在“以人為本”的理念的指導下,通識教育針對當代大學生熟知專業知識,然而目光相對狹窄,缺乏文化的底蘊和厚度等缺點,針對專才教育的不足之處,把教學的目的放在了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上。提倡通識教育並不和專才教育相矛盾,而是為了彌補專業教育狹窄的缺點,強調基礎性、綜合性教育,注重提高現代社會中的公民素質,培養出知識結構合理,綜合素質較高的複合型人才和具有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的全麵人才。當代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及優美情感的人,具有國際視野和國情意識的人,使受教育者在智力、身心和品格等方麵得到協調、全麵的發展。
《美術鑒賞》這本教材就是為了對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素質教育而編撰的,也是大學公共藝術課的必修課程之一。通過美術鑒賞這門課,以美育美、以美啟真、以美怡情等,使受教育者在得到身心愉悅的同時,得到人文精神的澆灌,提升想象力、表現力、溝通和交流能力,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唐代張彥遠在《論畫》中明確地提出了繪畫的美育作用:“夫畫者,成教化,助人論,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於天然”。唐人早已認識到美育的德育功能,它不僅滿足於感官的娛樂,還包含著一種理性的和德性的自覺觀照與省察。美術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碩果,美術作品是藝術家智慧的結晶。《美術鑒賞》匯集了古今中外大量優秀的美術作品,我們可以從《文姬歸漢圖》、《轉戰陝北》、《開國大典》、《內戰的前兆》,《城市的興起》、《到底是什麽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等作品中感受到曆史的變遷,這些作品激發起我們對人類社會中美好事物與正義事業的熱愛以及對進步的信仰和對真理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