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淚與笑

字體:16+-

讀馭聰的文章每令人想起中世紀時拉丁讚美詩裏一句答唱:Medin vita in morte suinus.“死”似乎是我們亡友生時最親切的題目,是他最愛玩味的意境。但他所意識到的“死”卻不是那天早上在晨光晃耀之下八名綠衣的杠夫把他抬了出去的那回事,那場不了自了的結局原沒多大想頭,雖然我想他也知道是終不免於一次的,他所意識到的乃是人生希望的幻滅,無數黃金的希望隻剩下幾片稀薄的影子,正如他自己在《破曉》裏所說:“天天在心裏建起七寶樓台,天天又看到前天架起的燦爛的建築物消失在雲霧裏,化作命運的獰笑,仿佛《亞儷絲異鄉遊記》裏所說的空中一個貓的笑臉。”讀者也許因此就把他看作一個悲觀者,或相信命運說者,我卻不這樣想,至少我覺得無需拿這些費解的名詞來附會他。從他這集子裏我們就可以看出他是個生氣蓬勃的青年,他所要求於自己的隻是一個有理解的生存,所以他處處才感覺矛盾。這感覺似乎就是他的生力所在。無論寫的是什麽,他的理智總是清醒沉著的,尤其在他那想象洶湧流轉的時候。他自己也曾說過:“在上帝創造世界之前,宇宙是黑漆一團的,而世界的末日也一定是歸於原始的黑暗,所以這個宇宙不過是兩個黑暗中間的一星火花……但是了解黑暗也不是容易的事,想知道黑暗的人最少總得有個光明的心地。生來就盲目的絕對不知道光明與黑暗的分別,因此也可以說不能了解黑暗。”惟其心地這樣明白,所以他才能意識到“……所謂生長也就是滅亡的意思。”這點他在《善言》,《墳》,《黑暗》裏說得最透徹,這裏也無需我再來重複。他對於人生似乎正在積極的探求著意義,而壽命卻隻容他領悟到這生長的意思,不過單就這一點的真實已足夠我們想念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