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師從車爾尼和薩列裏。他的鋼琴演奏風靡全歐,無人可比;他譜寫的作品有交響樂、協奏曲、狂想曲、練習曲以及合唱;代表性作品為《浮士德》交響曲、《匈牙利狂想曲》等。晚年遷居羅馬,接受聖職,自稱修士。
當十一歲的弗朗茨·李斯特在維也納登台時,貝多芬也在場。李斯特彈奏了胡麥爾的協奏曲,隨之又即興彈了一首隨想曲。他彈得是如此嫻熟和精彩,業已失聰的貝多芬—他更多是在用眼看,而不是在用耳朵聽—跳了起來,衝上前去,在這個小魔術家的額頭深深地印上一個吻。
* * *
十三歲的李斯特第一次在巴黎的意大利歌劇院舉行了音樂會,伴奏的樂師們被他的精湛的技藝驚得目瞪口呆,以致在李斯特彈完之後竟然都忘記了演奏樂曲的最終合奏部分。一位評論家用下麵的一段話形容了這個場麵:“奧爾弗斯[1]感動了森林中的野獸,移動了石頭,但李斯特感動了整個樂隊,使它沉默了下來。”
* * *
當帕格尼尼在巴黎歌劇院登台演出時,二十一歲的李斯特坐在觀眾席上,他為之心醉神迷。在寫給他的學生皮埃爾·沃爾夫的信中稱道:“一個了不起的人,一把了不起的小提琴,一個了不起的藝術家!我的上帝,在這四根琴弦裏,隱藏著多少**、苦難和折磨啊!”他下定決心,要成為鋼琴中的帕格尼尼。第一步就是練習,再練習,他說:“兩個星期來我的精神和我的雙手就像遭到詛咒似的……四個鍾頭,五個鍾頭那麽長的時間……三度音程,六度音程,八度音程,震音,音調的反複,華彩樂段……前提就是我不發瘋就行……”
* * *
李斯特成為“魔鬼鋼琴家”的第二步就是把帕格尼尼用四根琴弦演奏的二十四首隨想曲,改編成八十四個琴鍵的鋼琴曲,李斯特要把鋼琴變成表演無與倫比的技巧的樂器。他改編得最精彩的是帕格尼尼的第六號隨想曲和第二小提琴協奏曲中的《鍾聲回旋曲》,這即是李斯特那首同樣著名的《鍾聲》。同時代的人認為李斯特的改編是無法演奏的,但他卻以自己傑出的技巧做出了回答,並以此推動了現代鋼琴技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