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項目反應理論(IRT)實現了對被試潛在特質的精確估計,提高了測量的效率,解決了CTT模型的不足,但傳統的單維IRT理論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傳統的IRT模型對測量變量的維度有所限製,模型一般會假設欲測量的心理特質是單維的,但實際上大量研究表明,這種假設在一些情況下是難以保證的,在數據不滿足單維的條件下,強行使用單維的模型,可能會造成很大的測量誤差,這種誤差不僅在使用IRT模型的紙質測驗中存在,在CAT中也同樣存在。Folk和Green(1989)把單維模型用在了兩維數據上,比較了這種模型誤用對CAT測驗和傳統測驗造成的影響。結果表明:當次要因子對測驗的影響不顯著時,傳統測驗下可以通過假設測驗單維,從而采用單維模型;兩個潛在維度不相關,且都對數據有顯著的影響,使用任何一個維度的參數,均會引起特質參數估計的巨大差異;將單維模型用於多維數據引起的偏差在CAT上更加明顯,因為單維模型的參數不僅會用於選題過程中,還會用來進行特質水平估計。因此,建立被試反應與多種能力及項目特征之間的多維項目反應理論(MIRT)模型成了IRT 近40 年來研究較為活躍的領域之一(杜文久,肖涵敏,2012)。
正是基於上述的現狀,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中,許多測量學研究者已經將IRT理論從單維的模型擴展到了多維的模型,並逐漸形成了多維項目反應理論。例如,Bock和Aitkin(1981)基於以往的研究,將EM算法(EM Algorithm)擴展到了多維情況中,形成了全息項目因素分析(FIIFA)的雛形。在接下來的研究中,Bock,Gibbons和Muraki(1988)在Bock和Aitkin的研究基礎上正式地提出了全息項目因素分析的方法,從而將IRT模型擴展到了多維的數據中。與以往的基於單維的IRT模型不同的是,在MIRT模型下,對於被試的潛在特質定位並不是在一個一維的連續體上進行的,而是在多維的空間中進行的(Reckase,2009)。一方麵,MIRT能同時估計被試在測驗每個維度上的能力水平,實現測驗的認知診斷功能;另一方麵,MIRT比項目反應理論更適用於分析許多新形式的測驗,如認知診斷測驗、公務員考試、表現性評估以及寫作測驗的項目和被試特征(毛秀珍,辛濤,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