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縫接軌”的概念,套用至交響樂團身上,也是大多數樂團所期許的,新舊音樂總監(首席指揮)之間的銜接,若能做到無縫,樂團的發展才能有所追尋有所依靠,就算是此依靠最後顯示靠不住,最終起碼有人負責有人承擔。然而“無縫接軌”長期以來在台灣卻難以實現,一是先天製度上的問題,二是樂團掌理者的積極度不足,三是所屬官方部門督導不利甚至是忽視,如此一來不僅無法做到“無縫”,甚至有時連“接軌”都難如登天。
台灣樂團,以受當局預算支持的北中南四者—台北愛樂樂團、台灣交響樂團、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來說,目前以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狀況最棘手。台北愛樂樂團在簡文彬結束6年音樂總監任期之後,雖然無法做到“無縫”,但在第一波遴選指揮程序流產之後,在團方和當時兩廳院董事長陳鬱秀努力奔走下,邀請到在樂界享有盛譽的德國指揮赫比希擔任藝術顧問,緊接著完成對現任音樂總監呂紹嘉的聘任,一路可見“接軌”的進度。
台灣交響樂團的前任首席指揮一職在邱君強上任前已懸缺近5年之久,邱君強卸任後,又經過2年的空窗期,直到指揮水藍以藝術顧問身份,讓樂團稍微獲得關注,但畢竟仍是過渡。高雄市交響樂團在高雄市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後,嚐試改變舊製,2011年正式聘任前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助理指揮楊智欽任駐團指揮。
2003年至今,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一路走來風雨飄搖,無法“無縫”不說,連“接軌”都稱不上,2003年前任首席指揮陳秋盛退休,2005年遴選出匈牙利指揮李格悌,他對音樂的經營在一些專業人士眼中還算稱職,但疑似因為酗酒以及個人不當之行為,一年後走人留下殘局。樂團2008年通過再次遴選,選出了“準音樂總監”馬丁·菲舍爾—迪斯考,在“準”一年之後,品性和音樂性均受人質疑的他,結束在台灣的“準”生涯,之後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指揮的席位再次進入無人狀態,雖然期間團方數次對外強調,“再選了,再選了”,但選到現在年都過了,隻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