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遇上英國指揮哈丁,可視為“典型”傳統德國樂團與“非典型”新生代指揮的組合,兩者的交會,造就出非典型的樂章。巴伐利亞現任音樂總監揚鬆斯享有大師聲譽,69歲的他因身體狀況無法負荷長途的巡回演出,樂團轉而找上36歲的新生代明星哈丁出任客席指揮。樂團的演出,因指揮的調換,自然產生不同的化學效應,對照2007年首度訪台由揚鬆斯帶領的巴伐利亞,樂團“老”聲音仍在,但腔調上多了“新”味。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1949年成立, 雖然年紀尚不及柏林愛樂、萊比錫布商大廈、德累斯頓樂團或慕尼黑愛樂,卻同享頂尖之位,巴伐利亞後起卻能與前輩並駕齊驅,在於“重振德國古典音樂的榮耀”是建團首要使命。
因具有曆史使命,創團於20世紀的巴伐利亞,並沒有選擇擁抱現代,相較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卡拉揚麾下努力創造“新聲”的柏林愛樂,巴伐利亞卻用人工孵化活化石。過去一甲子,樂團掛著“廣播”旗幟,常被不知者誤以為二級樂團,卻無法抹滅其固守使命的功跡。
音樂會開場,貝多芬的《艾格蒙》序曲即為印證。浪潮滾滾的樂聲效果,出自厚實弦樂、飽滿管樂的完美搭配,樂團堅實的低音更進一步,讓細膩的小提琴聲猶如細絲飄浮其上,而那一口氣可吹出萬種風情的雙簧管,一人抵萬軍。
當一個樂團麵對眼前的總譜,能夠信手拈來卻令人熱血沸騰,不費吹灰之力仍可達成目標時,也意味著它的高韌度。擔綱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的獨奏家,為德國中生代好手、46歲的特茲拉夫(Christian Tetzlaff)。在全球舞台小提琴家數量劇增的今日,光靠高超技術或是大賽的光環,並不足以為演奏者構築一席之地,特茲拉夫在音樂表現中自製不少梗,辨識度很高。他拉琴如練功,可疾如風、輕如羽;他視譜如參考,拍子時不落在點上,製造出即興效果。遇上這位提琴玩家,樂團雖稱不上處之泰然,卻也能因“人”製宜,努力成就他的“非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