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及時行樂:音樂生態綜觀解讀

寇蒂斯院長迪亞茲的音樂經

字體:16+-

提起寇蒂斯音樂學院,不需溯及太遠,當今台灣樂迷熟悉的幾位年輕音樂家,郎朗、王羽佳、陳銳、曾宇謙、林品任、張昊辰等皆為寇蒂斯的傑出校友。這所美國知名音樂學府,“知名度”應該是它最不需費心的事,但是寇蒂斯音樂學院院長迪亞茲卻不這麽認為,“哈!你可能會很訝異,之前我們去香港,接觸一批音樂係學生,結果知道寇蒂斯的人數有限”。

知名度對於寇蒂斯的意義,可能與其他學校有些不同。大部分的美國學校尤其是私立大學隔外重視知名度,因為維持學校運營的一大部分經費來自學費收入,當學校知名度愈高,自然拉抬申請人數。如此邏輯,完全不存在於寇蒂斯,因為從創校至今,寇蒂斯提供全額獎學金給所有被錄取的學生,因此學校不怕沒學生,隻怕學生不夠好。

迪亞茲說,雖然當前美國經濟狀況並不樂觀,但是學校依然不為所動,因為該政策創造出的“良性循環”得來不易,“唯有好的學生,才能留住好的老師,反之亦然,這是不能妥協的”。有此前提,寇蒂斯選取學生的方式非常直接,“隻有具潛力和才華的,才符合條件,其餘免談”。迪亞茲舉例,一般學校,考慮平衡收支,經常為了提供獎學金給優秀的三人,而招收其他六位一般資質的學生來補足學費缺口,這樣的狀況,在寇蒂斯絕不會發生。

采取“精兵”政策的音樂學院,成立九十年來,畢業校友隻有區區四千人,平時全校學生介於160人上下。因此,迪亞茲所需要的“知名度”是為了確保各地優秀學生得知寇蒂斯,同時吸引更多認同寇蒂斯的有心人士,願意投注善款,“老實說,身為院長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開源和確保財源”。

迪亞茲本身為寇蒂斯校友,2006年接掌院長之位之前,為費城樂團的中提琴首席。作為“台麵上”的音樂家,迪亞茲深知實戰經驗的可貴,就任後力推“寇蒂斯巡演計劃”(Curtis on Tour)。計劃的內容如其名,就是努力將學生“放生”,“要成為演奏家之前,就必須不斷演奏。巡演的經驗,是課堂無法教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