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登場的時間進入倒數計時,音樂總監胡乃元在紐約的家中,影印的總譜、分譜散落各處,這樣的場景十年間反複出現,儼然成為胡家年終的重要儀式,在群譜環伺下,胡乃元樂此不疲,因為等待他的是一張張渴望音樂的麵孔。
2004年12月,在現任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支持下,TC音樂節首度發聲,此後每年年終胡乃元準時回台,帶領海內外的年輕華人音樂家共同奏樂。十年來,成員的規模從弦樂四重奏擴大至弦樂團、室內樂團,演奏的曲目從室內樂擴展到貝多芬、勃拉姆斯的交響曲,但是無論樂團編製和樂曲規模怎麽變,不變的是胡乃元的初衷─喚起音樂家心中熱情,帶給觀眾無限感動。
紐約是個古典音樂夜夜笙歌的國際大城,但聽在胡乃元耳裏,能夠真正感動他的名團大團有限,因為在他心中有個完美典範。1988年他搬到紐約後,有幸在大都會歌劇院親炙兩場小克萊伯指揮的演出,一場是威爾第《奧泰羅》,另一場是理查德·施特勞斯《玫瑰騎士》,“他的指揮動作傳達的不隻是節拍,更多的是音樂的內容和故事”。此後,胡乃元開始反思音樂除了好聽之外,如何與觀眾對話,“在舞台上,小克萊伯不是‘指揮’樂團,而是與樂團共創音樂傳遞美好事物”。
勾動胡乃元心弦的演出,不僅發生在世界一流樂團和指揮大師身上,多年前他聆聽呂紹嘉帶領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演出貝多芬第5號交響曲,深受啟發,就算本土的樂團,在一定的化學作用下也能傳遞猶如維也納愛樂般的音樂感動。
然而要將這些動人的演繹化為常態,音樂家的認識扮演關鍵角色,以胡乃元自身為例,20世紀90年代他開始重新審視巴赫和莫紮特的小提琴作品,閱讀了大量文獻,發現音符背後更多的人味,也改變了詮釋手法,“把樂譜當演員的劇本來讀,從人性的角度切入”。因此在TC音樂節中,胡乃元嚐試以過來人的身份,在潛移默化中扭轉音樂家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