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流傳除了通過翻譯佛經之外,對於下層社會來說更多是通過各種形式的故事傳述,尤其是帶有濃厚的神異色彩的佛、菩薩以及善惡報應的靈驗、感應故事。在民間傳播的佛教信仰中,主要有彌勒信仰、觀音菩薩信仰、彌陀淨土信仰等。
東漢時流行的《道行般若經》和《放光般若經》已有彌勒信仰的內容,但彌勒信仰的流行是在西晉竺法護譯出《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彌勒下生經》,十六國時期的鳩摩羅什譯《彌勒下生成佛經》、《彌勒成佛經》等大量有關彌勒信仰的經書之後。彌勒信仰中以往生兜率淨土的信仰最為盛行,彌勒信仰的興盛的表現是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出現數量眾多的彌勒造像。祈願的內容基本上都是為自己及家庭成員祈福,希望得到彌勒的保佑。
觀世音信仰,觀世音也譯為光世音,唐以後因避諱稱觀音,是大乘佛教中的菩薩之一,具有神異的能力,可以救眾生於危難之中。《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若有眾生,曹億百千姟困厄、患難、苦毒無量,適聞光世音菩薩名者,輒得解脫,無有眾惱。”遇到困厄或災難,隻要念觀世音,便可得到觀世音的解救從而得到解脫,甚至想求得兒女隻要敬拜觀世音菩薩也可得到,這對於普通的民眾來說相當有吸引力,所以傳播非常迅速,獲得眾多的信徒。佛教信仰在民間的傳播很多是通過因果報應、神異應驗的故事形式進行,這在《太平廣記》中多有記載。對於一般的民眾來說,深奧的佛教教義難以理解,通俗的應驗故事更具感染力,傳播效果更好。
彌陀淨土信仰,三國魏康僧鎧譯《無量壽經》,彌陀信仰傳入中國,十六國後秦鳩摩羅什譯出《阿彌陀經》,推動彌陀信仰的傳播,逐漸流行,東晉慧遠在廬山與眾多名僧名士建齋立誓,共期西方,開淨土宗之端,被後世奉為初祖。南北朝的曇鸞對淨士信仰起到推動作用。淨土信仰在南北朝十分盛行,其主要原因在於簡易可行,不需要理論論證,隻要心中念佛。對於佛徒的最高追求目標,成佛,《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成佛不需要艱苦的修行,隻要心裏念佛,便能作佛、成佛,往生安樂淨土。現世的人生景況難以改變,但通過念佛在死後去往極樂的淨土世界,這對生活困苦的普通民眾來說無疑具有相當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