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曹與建安文學
建安時期,湧現出了不少著名的詩人,他們的作品,除了受到樂府民歌極深的影響外,還受到了《楚辭》、漢賦、《古詩十九首》等的影響。
東漢末年,政治上外戚、宦官輪流執政,黨錮之爭,政局動**不安,加之天災不斷,導致民不聊生。184年,爆發了黃巾起義,黃巾起義雖然最終被鎮壓,但是卻加速了東漢的滅亡,而東漢王朝的統治,實際上已經土崩瓦解。在東漢王朝的廢墟上並沒有建立起穩定的社會秩序,相反,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地方官僚和豪強地主趁機坐大,隨之而來的便是董卓之亂、牧守混戰、軍閥割據。身處戰亂之中的文人,即使是統治階級中的文人,都無一幸免遭受戰爭的衝擊。他們根據在戰爭亂離中的切身經曆,通過詩賦的形式把所見所聞、可悲可泣的富有社會內容的事情表達出來,因而,這個時期的文學,多以描寫戰亂、人民疾苦和渴望國家統一為主題。
關於建安文學的成因,史學界曆來有多種觀點:其一,曹氏父子對文學創作的重視和獎掖;其二,社會思潮的影響。一般認為,漢末的社會動亂促使了儒學的衰微,進而使文學脫離了經學的附庸地位而獲得了獨立,文人們對文學的功能有了新的認識,文學創作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比較自覺的階段;其三,建安文人有著比較淵博的學問、良好的文學修養和藝術修養;其四,對以往文學傳統的繼承和發展。以往的觀點多強調建安文人繼承了《詩經》以來,尤其是樂府民歌現實主義傳統,但陸續又有學者指出,建安文學對《楚辭》、漢賦、《古詩十九首》等也有較為有益的借鑒。
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有曹操父子、王粲、陳琳、蔡琰等人。
曹操,不僅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而且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造詣。曹操的詩歌受到樂府極深的影響,因此,他的詩歌多模擬樂府,節奏響亮,史稱曹操“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30],更是被魯迅譽為“改造文章的祖師”。曹操的詩歌,流傳到現在的有20首左右,他通過樂府這一形式,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當時的亂離情況。他的代表作有《蒿裏行》、《碣石篇》、《龜雖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