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唯物主義的哲學觀來考察,采訪活動是主體認識客體的活動。
因此,采訪活動是一種廣泛的社會活動,同時又是一種特殊的調查研究活動。
作為記者,這種社會活動的廣泛性和調查研究的特殊性是怎樣體現於采訪之中的呢?
總括起來,社會活動的廣泛性主要體現於記者的采訪使命、采訪視野、采訪認知之中;調查研究的特殊性主要體現於采訪目的、采訪方法、采訪時效、采訪任務之中。
1.采訪使命
記者的采訪使命是記錄今天的曆史。
記者的特殊使命,決定了采訪的範圍無限廣闊——以整個人類社會為舞台。
由於記者行使著記錄今天曆史的使命,他的采訪活動才得以影響人類社會的進程;
又由於采訪活動發揮著推動曆史前進的作用,記者的社會地位才無可爭辯地坐上上乘之席。
據美國權威的《赫德森化華盛頓新聞媒介聯係人名錄》記載,在華盛頓的記者每天擁有的受眾超過記者人數的1 000倍。一些傳播學家認為,記者擁有的受眾比世界上任何傳教士、教師和政治演講家都要多。拿破侖曾說過一句名言:記者一支筆,能抵三千毛瑟槍。
1997年,香港回歸,全世界眾多名記者雲集香港,報道這一重大的曆史事件。中國中央電視台進行了72個小時的直播報道;中國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進行了60個小時的直播報道;中國香港無線電視台進行了48個小時的報道。可以說,香港回歸的報道是一次世紀性的報道,眾多媒介記者的采訪活動也是一次世紀性的活動。從中可以看到記者記錄曆史的使命是神聖而光榮的。
采訪使命也是對記者履行職責的一種考驗。
1998年8月,中國遭受特大洪水襲擊,長江沿岸九江段4號閘附近決堤,《中國青年報》記者賀延光冒著生命危險第一個趕到出事現場,一邊協助部隊營救災民,一邊拍攝照片,同時用手機向報社不斷報告情況。他以現場目擊的方式,向報社發回8條消息,總共隻有700餘字,但現場感與緊迫感動人心魄,引起很大反響,獲得全國抗洪救災優秀新聞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