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具體地了解普通人物快速采訪的特點,下麵選擇1997年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的作品作為參照。
變味的義務勞動
在創建衛生城市活動中,我市每月月末都要組織幹部職工義務打掃公共衛生。然而11月28日下午,記者在現場卻看到這樣的情形——
〔同期聲〕記者:您好,您是哪個單位的?
打掃衛生者1:我不是,我是來做活的,你問他吧。
記者:您是哪個單位的?
打掃衛生者2:我們是那個,我想一下,國稅局的。
記者:您是那個單位的職工還是他們請的?
打掃衛生者2:他們請的。
打掃衛生者3:我是工行的。
記者:您是工行的職工嗎?
打掃衛生者3:不是的,我們是他們請的臨時工。
打掃衛生者4:我們是給建行打掃的。
當我們正在市建行的衛生責任段采訪時,該單位開著桑塔納轎車的檢查人員可能覺得有點不妙,開車急速駛出我們的攝像機鏡頭。我們追蹤到市建行,采訪了那位檢查人員。
〔同期聲〕檢查人員:就是跟他們說一聲,整幹淨。
記者:那你跑什麽?
檢查人員:一會兒把我整到電視上去曝一下光,安逸嗎?(我的)形象本身就不光輝了。那個人相當於我們請的臨時工,一次給20塊錢,每月盡一回義務。
隨後我們趕往市國稅局和工行崇州市支行,想看看這兩個單位的職工是否真的抽不開身參加義務勞動,結果他們的辦公人員或聊天,或輔導小孩功課,或邊抽煙邊看報。像這樣,自己悠閑自在卻要出錢請人幫助盡義務的做法,是不是使義務勞動變味了呢?
這是四川崇州市廣播電視台記者報道的。
李洪儒互聯網上開花店
觀眾朋友,這裏是青州農民李洪儒的花卉交易大廳,眼下市場行情最看好的就是這些世界名花——觀賞鳳梨,平均每兩天就有三千多盆從荷蘭空運到這裏,而這筆買賣是李洪儒通過國際互聯網與荷蘭的一家公司做成的。